
江華光展示他的畫作。


江華光的畫作描繪了他幼年時候關于兒童游樂方式的記憶。
當人們習慣于絞盡腦汁為孩子籌劃耍法時,這個“五一”,7旬老人江華光用畫筆帶我們回到老輩人的童年。
那時候,游戲和玩樂是孩子們自己的事。“自己找伙伴,自己找耍法,哪里像現在都要父母安排和帶,”對著攤開的4米長畫卷,舊日時光徐徐而來。
讓人意外的是,熱衷于老成都繪本的江華光并非科班出身。不僅如此,李克強總理在此前夜游寬窄巷時,還曾翻看過他在《家住寬巷子》一書中所繪的插畫。
4米畫卷
“還原”52種老成都游戲
這是一幅長4米多的民俗畫,如同一部老電影,故事被一個接一個的畫面串起來。
“這是彈彈珠,這是滾鐵環,這是捉迷藏……”從左到右,江華光的講述跟著畫中的孩童走。細細數來,4米多的畫卷中,錯落有致“裝”著215個孩童,他們的裝束、發髻和樣貌各不相同,各自專注著不同的游戲。
“這個是什么呢?”跳房子、撿籽兒、彈弓、六子棋等僅存記憶中的各種游戲被記者一一對上號后,幾個“圍攻”石塊的孩子卻把記者搞懵了。“抱蛋,”還沒等江華光開口,老伴兒搶先解釋,“我們小時候愛玩的。一個人把三個卵石當雞蛋護在窩里,像母雞一樣半蹲著,不能起來,別人來搶蛋,護蛋的人可以不停用單腿蹬踢保護蛋不被搶,搶蛋的人被踢中了就換他來護蛋。”一邊講述,年過70歲的老人一邊蹲下身演繹,興致盎然,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時光。
細細數來,畫卷中的215個孩童竟然參與著52種不見重復的游戲。
取材記憶
感染老朋友踴躍“爆料”
畫里,有三五個扎堆的,有蜂擁結隊的,有兩人切磋的,唯獨見不著形單影只的。“我們小時候,一玩游戲就聚攏了,不會孤單,”江華光說,這幅回到舊時光的畫,本就是從他童年的記憶里取材。
“有的是我經常玩的,有的是我不太會玩,看別人玩的,”江華光告訴記者,還原這52種游戲,還有老朋友的貢獻。創作期間,他把想法告訴每天在公園見面的老年朋友們,每次都會吸引一大波人來“爆料”。
“砍銅圓,砍銅圓,以前哪個不會呀,”“騎馬,還有騎馬,”“我們以前耍的拍三角,一定要畫進去,現在的娃娃估計看都沒看到過了,”“我斗雞最厲害了”……圍著江華光,老伙伴們根本舍不得散去。
事實上,52種游戲還沒有裝滿那輩人兒時的記憶。江華光說,甚至在畫作已經完成后,依然有朋友找上門“支招”,“可惜當時畫紙已經畫完了。”
繪制時光
總理翻看過他的插畫
在那個追追打打就可以是一天的年代,留下了太多江華光等人一生最美的景象。所以,江華光提起了畫筆。
“把流逝的東西還原,想讓后來的人知道,過去是什么樣子。”這是江華光畫畫的初衷,也是堅持到今天的信念。
沒有任何科班功底的江華光,畫畫靠著自學起步,把目之所及的人和事都當做教材,“走在路上,盯著前面人走路,看人家的褲腿怎么褶皺,”老伴說,自己也常被當做模特,“比如喊我把手掌蜷縮起,舉在面前讓他看。”
在旁人眼里,這個75歲的老人對畫畫有莫名的狂熱,“退了休比上班還忙。”也是這份狂熱和執著,讓江華光的畫入了總理的眼。
4月25日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夜訪寬窄巷子,在一家書店翻看了介紹成都文化和寬窄巷子的書,其中一本《家住寬巷子》,里面的所有插畫全部來自江華光。
事實上,這幅還原寬巷子的畫作長達數米,是江華光夜以繼日繪制3個月,免費提供給作者的。“把消失了的美好事物還原回來,我很享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