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曾是互聯網行業最火爆流行的詞匯,然而卻是我們不可獲取的,周鴻祎講“免費”,李彥宏講“擁抱互聯網技術”,還有不少理論家之講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不過有些人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純粹的理論家,真正到實際運用中似乎又遙不可及。
互聯網思維不是理論
說兩件事,我覺得挺有啟發的。
一件事是,紅珊瑚收藏家單峰上廣西衛視的《收藏馬未都》了,他的新浪微博粉絲64萬,撰寫了一本《紅珊瑚鑒真與收藏入門》,已經建立了一個紅珊瑚的全球性圈子。
另一件事是,朋友說他看了一位高級咨詢師給互聯網思維下的一個定義,徹底暈菜了。“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9個思維20個法則”。
從以上兩件事我們可以分析出,“互聯網思維”不是一種讓人頭痛的理論,而且是一種可以為我們所用的一種工具,就像那個男孩用微信、微信公眾平臺來服務自己的粉絲客戶,輕輕松松的經營著藝術品生意。
互聯網思維的空白地帶
實際上我國藝術品電商的發展遠遠落后互聯網發展的速度,我們具體分析下。
Web1.0 門戶時代,典型特點是信息展示,基本上是一個單向的互動。以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為代表。嘉德在線、易拍全球、趙涌在線等藝術品電商企業大多具有門戶時代的一些特點,以信息展示為主,社交元素不多。
Web2.0 搜索/社交時代,典型特點是 UGC 用戶生產內容,實現了人與人之間雙向的互動。搜索以百度、搜狗等為代表,社交以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或工具為代表。我國上沒有一家真正意義的藝術搜索引擎,沒有真正的藝術大數據,雖然號稱做藝術大數據的公司很多。MyartMap、ARTAND等一些定位藝術社交+電商平臺,而用戶體量還遠遠不夠。以藝術新媒體入場的“藏客”,依靠新媒體積累的200萬粉絲,強勢進入社交互動平臺,本身已經跨越了藝術品電商獲取用戶難的瓶頸,非常值得期待。
Web3.0 大互聯時代,典型特點是多對多交互,不僅包括人與人,還包括人機交互以及多個終端的交互。以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終端出現為代表,現在僅僅是大互聯時代的初期,真正的 3.0 時代一定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智能生活時代,實現了每個個體“時刻聯網、各取所需、實時互動”的狀態,也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互聯網思維指引下的新商業文明時代。這個階段是藝術品電商企業急需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一個空白的階段,也是一個能夠決定誰能占領藝術品電商 NO.1 的一個重要階段。
互聯網思維是個“偽命題”
從 Web1.0、Web2.0 到 Web3.0,從 iPad、智能手機發展到以眼鏡等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穿戴設備,這些本質上都是互聯網技術上的發展,所謂“互聯網思維”只不過對這些技術進行應用的一種思考方式,這個命題不具有獨立性,甚至可以說是個“偽命題”。
“互聯網思維”準確的表達方式是“互聯網” “思維”,兩者分開說。“互聯網”指的是各種互聯網技術所達到的一種可使用狀態。“思維”指的是人的思維,要按照人的思維模式去規劃運作,這里包括兩個思維,一個是用戶的思維,一個是電商經營者的思維。
藝術品電商一方面要學習和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為自身所用,開發新的產品工具為給用戶用,不過一定不要為技術所累,另一方面電商經營者要從用戶的思維角度出發去開發電商平臺,不能自己想當然,看看用戶到底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我們以此為基礎去做一個用戶都喜歡用的電商平臺出來,這才是藝術品電商發展的上上之策。
也可以說,以人的思維駕馭一切互聯網藝術,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
一切商業思維的起點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真正的基礎設施之一,就像電力和道路一樣不可獲取,用微信、QQ 等社交工具溝通,用支付寶、網上銀行等金融工具來支付,用淘寶、京東等來購物,用優酷、PPS 等視頻工具來看節目,等等,我們已經無法想象一個離開了互聯網的生活如何繼續,不是嗎?
O2O、微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引擎等新興互聯網技術層出不窮,已經極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質量,而每一次新興技術的出現,都有一批企業抓住機會發展起來,成為互聯網市場上的佼佼者。不可否認,互聯網已經是構建我們未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不可避免地成為我們一切商業思維的起點。
和其他的電商行業相比,藝術品電商更需要加強互聯網思維,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收藏群體的小眾化,他們都有自己的圈子,外行人很難進入。二是,線下拍賣業太強大了,藝術品電商份額微乎其微,雖然有國美、蘇寧、淘寶等大企業已經進入藝術品市場圈地,但是,目前并沒有一家藝術品電商能夠一支獨大,藝術品電商競爭才剛剛開始,而互聯網思維正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所以,藝術品電商更需要擁抱互聯網思維,以避免被互聯網一波又一波的大浪所淘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