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春節回鄉潮過后,都有一批關于農村的反思與批評文章上市。漂泊在外的農村游子回到家鄉團聚過節,當滿滿鄉愁遭遇滿目瘡痍,難免化作一堆感傷的批評。但是面對今日農村的文化凋零、道德迷失和經濟衰敗,人人皆是吐槽滿滿而又無能為力。
近來興起的“藝術鄉建”,似乎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挽救衰敗凋零的鄉村的途徑。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改變農村與農民的嘗試都不是一個簡單任務。
當代的藝術鄉建

常見的藝術鄉建有幾種:保護傳統特色民居、挽救失傳的手工藝、重現傳統民俗典禮、興建農村美術館。而事實上,這些藝術鄉建既沒有深刻剖析農村文化,也沒有觸及農民本質,無法對農村的文化與道德的重構起作用,也難以推進農村的進步。更多時候,藝術鄉建只是城市人對農村文化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滿足了城市人對鄉村郊野的一種桃花源式的幻想。藝術家對鄉村的贊美和裝飾顯得空洞而蒼白,只是借了鄉村的民居與山水,作為藝術與設計中的一個元素。許多藝術鄉建只能感動中產階級,但是與真實的農村沒有關系。
“保護傳統的民居”是藝術鄉建最常見的主題之一。譬如著名的藝術鄉建項目“碧山計劃”中,那些白墻黑瓦、鱗次櫛比的江南民居,讓身居石屎森林的城里人耳目一新,仿佛走入畫中。但是那些精致的江南民居其實是古代文人精英的審美,而不是真正的農村文化。就像今天的主打園林和禪文化主題的鄉間復古酒店,素雅簡練、繁華洗盡,同樣是出自古代精英文人的審美,與農民無關。
傳統民居當然應該保護,但那是政府的本份或者旅游業的方向,而不是藝術家的工作。面對不斷消失的民居和失落的祠堂,藝術應該探討文人精英階層和宗族鄉紳在農村消逝之后,隨之而來的農村傳統文化的失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欣賞簡約的外墻和繁復的榫卯的視覺美感之上。
藝術家應該追尋破敗的傳統民居里的村民與現代精神有著多遠的距離,而不是恢復古建筑而無視其中的人,也不是像艾未未一樣把古建筑搬到798的美術館中直接呈現出來,那沒有任何當代藝術的價值。
“挽救民間手工藝”是藝術鄉建的另一個主題。在被各種工業產品淹沒的城市人的眼中,那些農民手工制作的木制品、石制品、編織物等日常用品,甚至農耕用具,無一不單純美好、簡樸優美。
現代化的世界里,許多手工的日常用品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如今只是城市小資掛在墻上的裝飾品。藝術家認為要保留這些逐漸消失的農村手工藝,但是我們只是 在視覺審美上認同手工藝品的簡單、樸素之美,我們看待一個掛在墻上的斗笠、一件擺在桌上的竹簍,跟我們看待一件北歐的性冷淡風家具毫無二致。我們喜歡的其實不是農村文化,我們也無意了解那些全手制作的日常用品背后的保守、封閉和僵化的農村文化。
“恢復傳統民俗儀式”是藝術鄉建的另一個主題。傳統的民俗儀式和典禮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消逝,各種舊時代的儀式和典禮被視為與新時代精神沖突的封建迷信活動,主持慶典活動的地方精英和宗族長輩也被視為對中央權力的威脅,還有一個原因是,新政權認為農民花費太多精力和財力在各種慶典禮儀中,會耽誤正常的勞作。
隨著傳統民俗儀式和典禮而消逝的,不僅是風俗習慣,還有農村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等級秩序。失去了傳統宗族文化的農村,許多祭祀的禮儀和祈禱的典禮都是空洞無物的外殼,只能滿足外界獵奇的眼光,而不再是農民心靈的依歸。
還有一個問題是,當藝術家要恢復傳統的民俗儀式與典禮的時候,要不要回歸傳統的農村宗族文化?我們知道,傳統的宗族血緣關系構成的農村文化意味著集體主義和等級秩序,這恰恰是平等、自由、獨立的現代精神的天敵。藝術家到底是要恢復一個空洞無物的儀式的外殼?還是要追尋傳統的農村宗族文化與傳統倫理?如果是前者,那是旅游業的項目。如果是后者,藝術家如何解決傳統的農村文化與現代精神的沖突。
“興建農村美術館”也是藝術鄉建的潮流之一。但是建在農村的美術館呈現出來的現當代藝術作品,與農民的審美有著天壤之別。藝術家在斑駁的泥墻上掛上現代主義的攝影,放幾部紀錄片讓農民好奇地圍觀,現當代藝術的作品與原始質樸的農村背景融合在一起,的確產生一種荒誕的美感,但是這跟農民和農村毫無關系。在農民看來,現代藝術對形式美的追求,當代藝術對人的自身的追問,無疑是天方夜譚。輸血式的藝術和文化的輸入,如果沒有激發起農民的文化自覺,那么注定是人走茶涼的結局。
還有一種藝術鄉建是藝術家把城里的工作室搬到鄉間。但是此種小清新藝術家的工作室,盡管搬到鄉下,關注的也不是農村的文化與農民的本質,他們依舊像在城里一樣制作各種與農村文化毫無關系的“手工藝術品”。農村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理想中的桃花源,據說有寧靜致遠、澹泊素雅的功效,農村只是他們的手工藝品的一個廣告背景牌。
如果我們承認今天的農村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失落帶來的道德迷失;宗族、鄉紳和文化精英消逝之后,權力的真空被功利主義把持;經濟的脆弱導致的基礎設施與教育的衰敗;青壯年流失造成的空心化。
那么,當代藝術與農民農村如果要發生關系,也許更有意義的是用藝術來表達對農村文化的關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而不是用城市小資的眼光來在農村建起一堆空洞的建筑物,以滿足城市人的浪漫想象,也不是用旅游者的獵奇眼光來“欣賞”農村的傳統民俗。
當代藝術是切入現實,與現實發生關系的藝術。而許多身在都市的藝術家對身邊的事物尚且不關注,如何去關懷遙遠得像另一個世界的農村藝術與文化。今天的藝術鄉建,既不能反映農村弱勢群體的現狀,也沒有對農村文化的反思,更不會引起農民的共鳴。更重要的是,許多“藝術鄉建”無意改變農村的文化結構,也無法讓農民進入現代化。如果我們抱著尋找理想中的桃花源的態度去農村,如果根本無意了解農村與農民的前世今生,“藝術鄉建”最終只能是淪為旅游點,或者小資眼中的民俗風情的小玩意。
農民與現代精神
對于農村與農民的關注,并不是今天的“藝術鄉建”開始的。古今中外的藝術家都不乏對農村與農民主題的關注。但是我們在那些林林總總的農村與農民主題的作品中,只看到居高臨下的諷刺或者同情,幾無反思與批判。中國古代的幾幅《流民圖》、美國人象征符號之一的《美國哥特式》是藝術家對農民的嘲諷;近代中國的《流民圖》、羅中立著名的《父親》,以及米勒、梵高的農民畫都是藝術家對農民處于人道主義的同情。
這些作品都是簡單的現實主義,甚至批判精神都不多,既沒有對農民主體性的批判,沒有對農村悲劇性的深挖,也沒有對農村文化的傳統原因和政治原因的深究。關于農民性格的形成,農民政治身份的變遷,農村文化的沉淀和轉變,并沒有得到揭示,甚至暗示也沒有。因此只能呈現一個簡單而刻板的苦難形象。
藝術家表現的農民形象并不是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也不是一個氣質悲涼而厚重的階層,簡單的形象缺乏真實的力量感,藝術家仿佛只是借農民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悲憫,仿佛農民只是藝術家廉價消費的一個對象。
藝術鄉建要真正改變農村的文化和農民的審美,并不是一個簡單任務。如何打破農村文化的封閉和僵化是首要的難題。農村文化與農民傳統是漫長的農耕文明與封建文明中沉積下來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人生態度、生活方式。要用現代精神和當代審美來洗禮此種舊文化,就意味著要挑戰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沉積。
保守而封閉的鄉村環境讓農民緊跟傳統,不僅缺乏新知識,而是對新知識有一種抗拒心理,老傳統雖然陳舊但是安全。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的泥沼,讓農民對改變不抱希望,懷疑甚至抵觸變革。對外來的新知識和新思維都難以接受,勿論自己的創新。他們對未來也缺乏控制能力,只求平穩度過。鄉村里的一切都緩慢而熟悉,無論是審美、價值還是行為不需要改變,改變意味著風險與挑戰,改變意味著對未來的期待。無論是技術還是文化上的改變,都受到農民心理上的排斥。對傳統的維護讓農民難以融入現代社會與現代思維。他們對于農村之外的節奏緊張的生活,對那些難以理解的審美并沒有興趣。
農民的精神上非常消極,性格上又非常順從,不會主動爭取權利,大概是因為幾千年以來,爭取權利都沒有好結局。只能消極地抵抗,實在不行就逆來順受。但是藝術顯然不具有強大的能量強迫農民接受。
農民還常常表現出悲觀與宿命感,對包括藝術在內的一切理想與夢想沒有興趣。農村的貧窮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貧窮還會讓人沒有安全感,充滿悲觀與宿命感,對未來不抱希望,進而成為城里人眼中的目光短淺,這是貧窮的并發癥。除了貧窮之外,宗教信仰也妨礙這農民的理性精神,宿命論讓人懶于上進與改變。
農民沒有時間觀念,因為平淡無常的今天只不過是昨天的翻版,沒有任何意外或者需要讓他們考慮未來。農民也缺乏想象力,因此不會做出大的冒險和挑戰的嘗試。這種種保守而封閉的思想與行為,都是阻擋農民走向現代化的障礙。也是阻擋農民認同新審美的絆腳石。
農民對“上面”的政策和外來的組織,天然有一種不信任和抗拒。因為那些超出他們的認知范圍。同時他們也依賴政府和外來的組織,農民認為外來的組織應該幫助自己,而不是自己幫助自己。由于對外的不信任,使得農民只能信任家庭成員。而在他們看來,下鄉的藝術家只不過是貪新鮮而“到此一游”的城里人。
缺乏合作和信任的精神是藝術鄉建面臨的另一個絆腳石。不僅是中國的農民,歐洲、印度很多地方的農民都有缺乏合作和信任的精神,農民并不關心公共利益,除非是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持現代思維的藝術家會感到農民難以組織,也難以溝通交流。
下鄉的藝術家很少尋找一種身份的融合,這是一個矛盾的困局,如果你以城市人的身份與視角來看待農村,那么看到的就是混亂衰敗或者寧靜詩意,而這都不是農村與農民的本質。如果藝術家全心身地融合進農村文化,就意味著你對農村文化與農民思維的認同。藝術鄉建最后可能成為藝術家成為了一個農民,而不是用藝術去改變農民和農村。
當我們談藝術鄉建的時候,藝術其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農民和農村。我們可以批評農民的懶散、無知、保守、貪小便宜、缺乏遠見,但是當我們采取平視而不是俯視的姿態來看待農村和農民,我們會發現,長久以來,農民作為一個被權力操縱的群體,農村作為種種政策的輪番試驗地,才是造成農村文化的僵化與經濟凋零,也是農民性格中的封閉、抗拒、不信任他人、不期待未來的根本原因。
農村文化的現代化
農村與農民的根本問題在于沒有進入現代化。現代化指的是一個人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進入一種技術更先進、審美更高級,思想與行為不斷改變與進步的生活狀態。
落后文化與現代化的區別在于:一個保守而封閉的地方不喜歡變化,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下,與外界溝通少,難以接受新事物。人們的行為取決于傳統的人際關系和保守的情感。人們難以想象自己可以扮演別一個超越傳統本份的角色,譬如成為一個欣賞現代藝術的人或者爭取自身權利的人。
而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人們喜歡新事物和變化,推崇科學、文化和藝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于理性和商業的考量,而不是出于情感與血緣。外界的新思想和行為很容易影響這個環境,人們樂于扮演新角色和身份。
藝術鄉建不是在農村建幾座美術館,也不是以民俗酒店或手工藝為噱頭吸引城市人好奇的關注。藝術鄉建的方向應該是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現代化,包括思維上的現代化與現當代藝術的精神。《農民的終結》作者說:“交往是步入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交往造成了傳統社會的土崩瓦解。”新人群帶來新思想和新文化,這是藝術鄉建的終極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