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滕憶雁,筆名老藤,又名老滕,職業畫家。一九六一年出生,畢業于安徽大學中文系,現為安徽省文學藝術院特聘畫家。童年生長在人文薈萃的古城蘇州,幼承家學,喜弄文墨。青年時期,成長于新安畫派大師倍出的安徽廬州,自七五年始追隨名家肖龍士先生學畫,后拜海派畫家孔小瑜先生為師學習,博采眾長,師法自然。長期的“飽游飫覽”,上黃山下峽江,入青城訪峨嵋,在山水畫創作上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多年來潛心作畫,自得其樂,淡泊名利,不求聞達于世,對繪畫一片虔誠探索之心。老滕先生五十歲過后,圈內人直以老滕相呼,他也就干脆在畫作上以老滕或老藤署名了。
行者老滕
——滕憶雁先生畫作淺析
吳樂四/文
以山水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山水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獨立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北宋。近代黃賓虹、張大千等大師級人物又把山水畫推到了一個新的制高點,以致后人難以逾越。即便如此,很多優秀的山水畫家依然潛心研磨,希望通過一種苦行僧般的修煉獲得新的藝術創作靈感,在對自然物象的“飽游飫覽”之后,通過聯想、立意、組合、概括、取舍,找出符合自身藝術表現的因子,以凸顯自己的藝術修養與筆墨風格。我的朋友老滕先生便屬于這類苦行僧式的探索者。老滕大名滕憶雁。一九六一年出生,童年生長在人文薈萃的古城蘇州,幼承家學。喜弄文墨。青年時期,成長于新安畫派大師倍出的安徽廬州,自七五年始追隨名家肖龍士、孔小瑜先生學畫,至今已四十春秋。歷經數十年的潛心向學寒暑相忘,孜孜不倦,醉心于翰墨生涯之中。自得其樂,淡泊名利,不求聞達于世,一片虔誠探索之心,尤為可敬。老滕先生五十歲過后,圈內人直以老滕相呼,他也就干脆在畫作上以老滕或老藤署名了。
縱觀老滕先生畫作,不論山水花鳥,均呈現出深厚的筆墨功力。畫面整體感很強,遠看氣勢磅礴,撲人眉宇。近看每個局部都很精到,處處見筆,神貫氣連,渾然一體,實在難得,讓人難以小覷。
老滕先生早年從新安畫派筆墨傳承入手,自漸江、梅清、戴本孝及近代黃賓虹、賴少其諸大師無不涉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老滕的山水畫作,表現實在而又虛靈,峰巒錯綜雄奇,草木豐茂多變,不太強調空間的縱深,卻表現了高曠雄深、博大、幽邃、奇險。給人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奕奕生氣感和雄渾繁茂的充實之美。老滕的山水畫筆墨是很值得玩味的,應物象形,隨類附彩。山巒、樹木無不以似乎一氣呵成的交錯點線編織而成。在密密麻麻的點線交織中,隱現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整體印象,使人頓覺嵐氣山光,朝露晨霧之美感。聽著松風泉韻,走上曲折盤旋的山路,穿行于絕壁千尋的重山復水之中,聆聽那有如一片天籟的山水清音,感受畫者開闊的襟懷與超越物欲的心神。
老滕先生早年由于沒有在美術院校受業,沒有經歷強制性的西法寫生訓練,這點不足反而成就他筆墨自由靈動,抒寫更加酣暢,不受成規約束的筆墨特性。在長期的“飽游飫覽”中,老滕先生上黃山下峽江,入青城訪峨嵋,靠文化修養和藝術直覺感悟著自然的奧秘,既看到寫生對于畫家的必要性,又能把寫生與創作結合并融會貫通。欣賞老滕乙未夏日入川寫生的一批作品,將傳統筆墨技法溶入山水寫生之中,體現了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實踐范例。
“山在歡呼,水在笑”。筆墨是“山水”真正的生命舞蹈,是超以象外而躍然紙上的自然贊歌。老滕先生的畫作流露的內涵是如此深刻,形態是如此豐富,體系是如此周全,境界是如此高妙。他的畫不是簡單地再現自然,而是出于對祖國山河的眷戀,抒發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畫家內心世界的真實感悟。他作畫以心運筆,墨隨己意,賦其形,求其神自然而無匠氣,運用其獨有的雄健筆力,焦墨塑型,勾勒點彩,潑墨成韻的技法,將傳統山水畫中的蹊徑、亭臺、樓閣等元素加以極簡的山峰、煙云、流泉造型構成了其極具現代審美意識的畫面。畫幅完成,意境頓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山水畫的藝術之路艱辛而漫長。如今,先生老滕對于書畫藝術的癡迷程度,更是有增無減。天賦融其勤奮方能成就一個人的藝術之路。老滕先生對于藝術的追求可謂殫精竭慮,傾其所有,忘我之狀,在同道好友中堪稱佳話。每每談及,慨然嘆之。夜半人靜常得默化,或思閃或靈動,一有所悟,遂披衣而起,展紙于案,情動于衷,忘情于紙,不亦樂乎。苦思探索藝境之人,常毀于怠,遲于悟。而老滕先生勤悟雙舉,實屬難得,正所謂衣帶漸寬步步求實,我們期待老滕先生的繪畫藝術更入佳境。
追 夢 者
—— 老藤畫集寄語
愛 蓮/文
近年來,喜歡老滕畫的人漸漸多起來,懂行的畫商也把他的畫當做潛力股在收藏著。在一次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老滕的一幅“始信黃山天下奇”的山水畫在一分鐘內被舉牌高價拍走。這幅“老滕制”的山水畫,畫法極為嫻熟,彰顯功底深厚,朋友由此而戲說:“老滕這條沉寂了三十多年的大魚終于浮出水面了。” 此時老滕的藝術之路也開始展現在我們眼前,三十載春風化雨,三十載傾心耕耘,難以盡述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夢想。
老滕的祖籍蘇州,出生在一個殷實的大家族里,童年便是在那大宅院玩耍嬉鬧中度過。家中便有一個小園林,兒時常在那里玩耍,鉆山洞、捉蟋蟀、投食喂魚……故鄉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園林特有的文人情趣在兒時游戲玩耍中點點滴滴滋潤著,并感悟著幼小的心靈,不經意間伴隨一生的文人情懷便在那時悄悄種下。記憶中的百草園、魚池、假山、老桂樹、爬滿院墻的藤蘿是他日后天然的繪畫素材。小巷深處的鄰家住的竟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名家費新我,還有文學大家周瘦鵑老先生,只是那時頑小有眼不識泰山,因淘氣追逐野趣,還經常溜進他們家的園子躲貓貓,他們廳堂里掛滿了畫兒,有山水、花鳥、財神壽星,這一切都銘記在兒時的記憶中。
少年時期,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老師執教不嚴,學生也逃課東游西逛,那時的老滕也是如此,一天在小巷里閑逛,無意間撞進了大畫家肖龍士老人的門前,立刻被老人畫中的花花草草吸引。也許是偶然的,也許是滲透著天性和兒時的家境渲染,也許是冪冪之中藝術之神的安排,少年的心靈被某種不可言說的記憶喚醒,無處安放的靈氣在一張張宣紙上橫涂縱抹中找到了歸屬。從此一發不可收,走入世俗眼中的“偏道”,逃學只為學畫。也由此,荒廢了正常的學業,接著綴學,落考,無奈回蘇州老家幫家人打理建造園林生意,后來回合肥進國企,當了一名工會宣傳干事,枯燥無味的工作讓老滕清晰告訴自己:我不屬于這里。之后一杯茶一張報紙的日子被取代,收集來的報紙涂滿墨跡,連街道宣傳的筆墨活也包攬了,大事小事公告也都留下了老滕的墨跡。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老滕毅然拋開尚屬安逸的工作單位,干起了自己喜歡的事業。開始了游山玩水、浪跡江湖;收過古董、開過畫廊、造過園林、做過經理。然而這一切都沒有讓他放棄對繪畫藝術的渴望,對筆墨的鐘情。終因癡迷,苦亦因它,樂亦因它,一路走到今天,初顯大家風范。
老滕作畫自信滿滿,但也很善于聽取朋友的意見和建議。一日夜晚,他剛剛完成黃山一幅雄姿焦墨畫,用微信發個圖給我:“趕緊給個建議,上色還是不上色。”這是一張四尺整紙山水畫,可焦墨可加色。老滕的焦墨山水畫大氣且有靈性,上了色的山水畫面飽滿且壯觀。這段時間老滕整個人浸在山水畫創作中,如果感覺畫面太細不整體或繁碎,就用色彩把整個畫面給予靈魂使之飽滿而有神韻。一個“趕緊”我也感受到他此時不能攫奪的心境,忙回復:“待我細品……不上色畫面筆墨靈動、筆觸豐富、蒼茫渾厚;上色,意境深邃、煙云流動、色彩豐韻。我們來回商討,異口同聲‘上色’”。這就是老滕的創作過程,有糾結有彷徨有猶豫不定,有果斷有驚有喜。
喜歡和老滕喝茶閑聊,不緊不慢,閑說閑侃南腔北調,但他的手卻不閑著,書桌上永遠有一張廢舊的宣紙,上面已是滿滿的橫涂豎抹墨跡,有型無型,有奇石有花草,有峰有松,有字有鳥,所以他的養怡堂一角堆滿墨跡斑斑窩成一團的宣紙,倒也成了室內一奇景,亂中散發著墨香,身在其中也是一種享受。老滕心里還藏著許多應景的詩句,外出游玩或寫生時往往觸景生情隨口吟唱幾句詩詞,自我陶醉一番,自有一派儒雅文人味道。信手翻看他滿柜的書,有一本已經翻看陳舊且封面殘破的書吸引了我的眼,原來是一本《宋詞選》,而且是繁體字,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重版發行。聽著老滕說著這本書的故事:“這本書是我在四牌樓新華書店排了幾個小時隊才買到的,是我那時文學的啟蒙老師。”老書老故事,老故事又觸景生情,少年的夢想也是經過千錘百煉,藝術的殿堂不是一步就能登上的。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安貧樂道、逢苦不憂的那種純粹、素樸的求知欲望,可能更讓人追尋。
老滕的勤奮和敬業在圈內是有目共睹的,為人也很寬厚,務實精神更令同行肅然起敬。他心中渴求一種生命,也在尋求一種境界,不能空空的來世走一遭。近年來畫壇浮躁炒作之風日甚,不少畫家都在追求效益,攀比畫價。老滕卻能沉淀繁華浮躁,潛心筆墨,珍惜光陰,拼命用功,一日一張大畫,或幾張小畫,心中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所以才會努力做學問,拼命做學問,不斷的豐富自己壯大自己。天分加勤奮,老滕的眼界拓展了,心胸便也開闊了,長期在大自然中“飽游飫看”邊寫生邊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現在一旦動起筆墨,便能厚積薄發,有著意想不到的沖動和飛躍,有時一日竟有五幅焦墨畫盛產出來,潑彩更加淋漓盡致。他的執著和勤奮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畫說出來的,他的畫展現了自己的風格和氣度。無論是焦墨山水畫,還是潑彩山水畫,一氣呵成。他畫大畫時總是站著,似乎這樣氣能貫通,眼觀全局。創作大畫最考驗畫者,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功力和氣魄。老滕的所制作的黃山潑彩畫,山有山的氣魄,山頭在光的照射下,一塊石藍,一塊石綠,一塊石黃,云光顧的地方山頭就是黑的,無云的地方山頭是亮的,是一種大自然對比之美的體現。近處的松樹密集有型,枝干全用中鋒勾出,不僅有型還很有力量。再看畫中的一片片樹林,疏疏密密穿插在山腰或山頭,有深,有淺,有濃,有淡,墨綠表達蔥郁,淺綠表達了初生,虛虛實實,意到墨未到。老滕畫黃山時,用的全是骨法用筆,筆下都是力量,傾注的是感情。近兩年來,老滕已經創作了大小百張黃山水墨畫,有焦墨有潑彩,他就這樣和自己較量著,不斷的畫同樣的黃山,不斷的把自己的昨天打敗,不斷的提高自己,在畫中獨行,和畫說話,并在筆墨中寄托著精神。總有一天畫會說話,說出每一張畫的故事給世人聽。
老滕畫的黃山,無論焦墨還是潑彩,畫面壯觀充實,筆筆扎實筆筆生動,用他的話叫做不偷懶,題跋卻是簡單,什么“山深無人跡,白云獨去閑”、“黃山天下奇”、“黃岳覽勝”、“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天梯入云端”、“到此始信黃山奇”、“黃山晨霧”等等,再落款為乙末冬老滕制,簡單利落。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講究書畫印一體,不管什么樣的畫都要題上一段詩文,便也成了八股了。記得大師劉海粟說過“真正有學問的人是從來不進學校的”。不是學院派出身的老滕不受成規約束,筆墨隨性情而生,畫面更具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讓欣賞者自己暢游奇景、奇山、奇云。 老滕在他的微信中寫道:“畫山水不能對黃山熟視無睹,黃山是大畫院,陰、晴、雨、雪皆有一番情韻,松、云、石、瀑皆是天然圖畫。傳統畫法皆從自然中得來,要想有所創新還得回到自然中去尋找、去琢磨、去提煉。己末冬月再上黃山有感。”他喜歡焦墨山水的渾厚蒼茫,一直追尋明清以降新安畫派諸大師的筆墨神韻,雖覺實非易事,但仍然苦苦追尋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便是老滕追求精神。
求索的過程是孤獨的。記得2015年7月初梅雨季節天氣,石員外帶領老滕一行人馬,浩浩蕩蕩,自合肥出發,越大別山,過武漢,入荊州,抵宜昌,宿三峽人家,晨曦中等待旭日東升,何往何歇,只做逍遙游。然暴熱暴曬的天氣,讓老滕第一張寫生畫也不滿意,自己鼓勵自己明天再畫。進入西陵峽,依然驕陽似火,畫了第二張,聊以自慰。到了重慶武隆風景,著名的天坑景區,峽谷天氣涼爽,從火山一下進到了清涼世界,風景入畫,老滕激動的一下畫了兩張寫生,雖沒有著色,天坑的景色已經通過微信讓我們飽了眼福。第二天下起了雨,老滕依然冒雨再入仙境,昨日的潺潺溪水此刻在眼前飛瀑急湍,吼聲如雷,雨霧迷蒙,山色濃翠。面對如此仙境,老滕情景交融,臨流枕石,再作一圖“霧鎖天坑”,一氣呵成。算作別仙境之緣。一路是景,一路留下畫圖。雨中青城山更幽,畫中幽靜筆難寫,在清涼的峨嵋山下,老滕感嘆大自然鬼斧神功的造化,它似一幅天然的畫卷,一首無言的詩。揮別峨嵋,又輾轉云南,一幅云南沙溪古鎮全景便在筆墨下了,天空湛藍,陽光灑落紙上,有時餓著肚子對景寫生,一畫大半天,他戲稱吃飽了就不想干活了。老滕此行對云南的藍天白云有了濃厚的興趣,在寫生的作品中大膽嘗試著用濃重的色彩來表現藍天白云,甚至歸來還在摸索著這一方法。還是那句話,畫會說話,會說很多很美很精彩的故事給世人聽。
寫竹也是老滕的最愛,如他自述:“曾幾誤入竹海,迷路不得出,滿目蕭蕭,滿眼婆娑。待月出中天清輝一片,自此愛上畫竹,屈指一算已二十余春秋,今寫竹始能蕭蕭也。”老滕認為畫竹最能練習筆墨,閑暇時便喜竹林散步,夜晚燈下隨筆拓拓,既成一二幅竹林小景,掛于壁間,頓覺竹影婆娑,滿室清輝。2016年春節期間,整個正月老滕畫竹不息,他在微信中自解:“連續畫竹三十天,心無旁騖,日夜揮毫,人說種樹成林十年易,畫樹成林一輩難。我說畫竹成林則更難也,又一次誤入竹海,風竹、晴竹、雨竹、露竹,滿墻滿地竹影橫斜,一月大幅小幅竟收獲三十張之多。明天開始找尋別樣的題材畫了”。蕭蕭一枝天地間,任爾東西南北風,看到老滕筆墨下的竹,風在傾訴竹的故事。
老滕的作品如春雨潤土細無聲,總有一天這些畫會說著自己的故事,我們期待著老滕創作更多更美的藝術作品。
滕憶雁部分作品欣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