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蘇富比香港春拍,其當代亞洲藝術部門在常規的日場與夜場拍賣外專門安排了名為“筆道”的專場,以夜場拍賣的特殊規格在常規夜場拍賣前隆重推出,3場拍賣共呈獻拍品逾 170 件,總估價約 1 .8億港元。主管專家林家如對筆者強調今年春拍不同于以往,從東方的角度選擇拍品。東方人開始寫自己的美術史,蘇富比作為亞洲的平臺要凸顯亞洲特色。
特設主題專場“筆道”
與中國書畫、瓷器古玩這兩大板塊采用的私人珍藏專場+高價精品的策略相比,屬于現當代藝術這個大板塊的亞洲當代藝術,這次沒有私人珍藏專場,但以主題專場“筆道”來替代,精心挑選了約20 件拍品。林家如表示,通過這些來自中、日、韓,以至美國及法國當代藝術家的抽象作品,蘇富比希望點出東西方藝術被忽略的異同之處,發掘戰后東西方藝術的潛在平衡連系。
她指出,這些年很多人在關注亞洲1960年代到1980年代活躍的藝術家,如日本的具體派、韓國的單色美學等。尤其是抽象繪畫的發展,東西方交流密切,互相影響。這個專場從東方角度梳理,所挑選的作品聚焦戰后東西方藝術家對筆觸的重新演釋,從學術角度梳理他們的互動及雙向影響。他們以刀、火藥、雙手及雙腳等同媒介,在探索中創造了豐富多變而極具創造性的藝術語言。這是一套全新的戰后美學及哲學觀念,體現了亞洲藝術家對內心的關注、重精神高于物質的審美觀以及對自然素材的重視。

林家如
劉煒三聯畫估價最高
高價精品則非三聯畫《革命家庭系列》莫屬了。這件中國60后藝術家、“玩世現實主義”領軍人物劉煒1994 年創作的巨作(172 ×381 公分),將在常規夜場中亮相,估價高達3000萬至4000萬港元,遠遠高于劉煒作品的拍賣紀錄。
“革命家庭”被公認為藝術家的標志性系列,藝術家從小經歷的軍隊大院里的生活成為這個系列的靈感來源,他往往用戲謔而扭曲變形的筆法描繪自己的父母與親友,而他筆下身著軍裝的父親的漫畫式的滑稽形象,凸顯他對傳統體制及其價值系統的質疑。這件作品是該系列中唯一的一張三聯畫,是藝術家受特別委托而創作的,堪稱其早期創作的巔峰。劉煒還為其手繪畫框。林家如對此的評價是“沒有可比性”。
她還強調,劉煒是真性情,同時也很強調繪畫性。他被市場看好,是因為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不想重復自己。繪畫最重要的動力,是尋找新的創作靈感。這件三聯畫在2008年蘇富比香港秋拍中上拍過,估價1200萬港元卻流拍了。當年恰逢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還有一個因素是買家看不懂,不過這幾年大家對他熟悉了。她透露目前收到的反饋還不錯。她認為劉煒的藏家大多是比較認真的藏家,而且以國內的買家居多,積累得非常好。他的作品每年都有超過2000萬港元成功拍出的紀錄。

劉煒《革命家庭》三聯畫
紙本單元+韓國雕塑
為了體現亞洲平臺的價值,其常規拍賣更多在亞洲上做文章。如“當代亞洲藝術日場拍賣”中推出了紙本作品單元,與中國發現紙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亞洲有著悠久歷史,紙本藝術展現藝術家最純粹及直接的一面,藝術家自由利落而不受拘束,其筆觸更加奔放,細節更加豐富。這個特別單元聚焦亞洲當代藝術大師較少被關注的紙本作品,其中包括草間彌生、李禹煥、山口長男、金昌烈等,呈現藝術家多元的個人風格及技巧,讓藏家重新感受這些大師的筆觸、構圖、線條及色彩。林家如透露,這個單元是在征集過程中想到的,因為紙本作品日韓、中國的藏家都喜歡。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價格低,一般估價一到兩萬美元,相比之下這些藝術家的油畫作品價格就很高了。
“韓國雕塑”則是另一個亮點。這是繼韓國單色畫運動后,在韓國冒起并迅速獲得國際關注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那些綜合媒體作品將傳統文化、流行文化及科技互相結合,以閃爍如水晶般的外觀,映照 21 世紀全球化的時代面貌。屆時將呈獻6件獨特的當代韓國雕塑作品,重點包括李昢璀璨奪目的《Sternbau 4 號》,以及徐道獲以透明塑料人像創作之《因果關系》。林家如表示,放眼亞洲的雕塑,如何收藏和展示的問題受到關注。韓國雕塑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個因素則是其創作的風格——他們在媒材使用上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比如這次的6件拍品中只有一件是銅雕,大多是塑膠材料,還有的索性用現成品——碗。

紙上單元中韓國藝術家李禹凡的作品
中國藝術家受關注
近年來中國藝術家在香港拍場上所占的比重銳減,以致有媒體說“去中國化”,對此林家如不以為然。她表示,香港是國際拍賣平臺,不應有局限,尤其不能以國籍來對藝術家歸類。巴塞爾在香港的成功也說明這一點。
不過中國藝術家還是市場熱點,就以夜場拍賣而言,就有艾未未用三十五張清朝凳子做的裝置作品《葡萄》。林家如表示,艾未未 1997 年開始用古董家具創作帶有達達主義色彩的現成物作品,《葡萄》以榫卯方式環環相扣,從中間向兩側展開,由原來承載著歷史的舊物,演化為以現成品形式而存在的藝術,盛載著對中國文化歷史的批判。該系列的創作曾于藝術家多個國際大型個人展覽中亮相,極具代表性。這類作品在海外市場有很好的基礎,吸引海外的買家。現在亞洲買家也十分關注。她還表示作品的尺幅是重要的參考因素,而這次的《葡萄》雖然用了35張凳子,但尺幅卻并不大。
另外,張恩利的作品《剩余的顏料 2 號》,是藝術家的“容器”系列的代表作,尺幅巨大,集合了大大小小的水桶、瓶子、杯及盤,在明晰及流淌的油彩之下,匯聚在藝術家的工作室一角,透露著尋常日子的詩意。林家如表示,“容器”系列是藝術家2000 年開始創作的一系列靜物繪畫,后來聲名大噪,更有三張《水桶》畫作被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永久館藏并長期展出。而這次上拍的作品在該系列中顏色特別,用的是紅色而非常見的藍色或綠色,獨一無二,尺幅也比較大。她還表示,60后的張恩利與同齡人不同,不涉及政治議題,沒有時代背景,畫法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間,有的看上去很具象,但表現的卻是空間,具有精神性,還有不經意性,借用了傳統的概念。畫面虛實互動的關系處理得很好,媒材是西方的,物質的,表現的內容是中國的,精神性的。

艾未未《葡萄》
年輕藝術家選擇謹慎
引人注意的是這次夜拍也有70后藝術家梁遠葦的作品《生活的片斷 7 號》。這是繼賈靄力、劉韡和王光樂之后,蘇富比在夜場拍賣的第四個中國70后藝術家。不同于前3位藝術家,這件作品估價僅60 萬至 80 萬港元。
林家如表示,這是藝術家“生活的片斷”系列的早期代表作,創作過程需要藝術家極大的耐性,帶著畫家對觀念的熱切探索和對周遭藝術語境潮流的對抗。對她而言克制是一種美德,畫布上看似重復的筆觸流露著藝術家的耐心與決心。她認為梁遠葦的創作數量和水平,包括二級市場的交易都很穩定,許多藏家看好她的后市,在找她的作品。而且其估價也不太貴,有上漲的空間。
對蘇富比夜場上拍的70后藝術家名單,她表示會謹慎處理這份名單的擴展。蘇富比經營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是國際平臺,有責任向國際買家推薦亞洲的年輕藝術家,但不想推得太快,比較保守。

梁遠葦《生活片段7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