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熙(1867—1948)四川榮縣人,字堯生,號香宋。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蜀傳曾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為紀念辛亥革命四川保路運動,立碑題書一面為“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今人民公園內),以表對保路死難烈士英勇斗爭之情,傳之后世。

1941年日機轟炸成都,詩婢家被毀。不久在羊市街重新開業,德高望重的清末詞章家和書法家趙熙老人親自為其題寫招牌。據說,這是趙熙生平第一次為人題匾。


趙熙書法取諸唐人,上溯漢魏六朝,下延宋賢諸家。而究竟其根本,則依舊落礎在唐人。趙熙言:“凡事須從規矩始,規矩者中正之極也。”橫平豎直,書之根本法,所謂“中正之極也”。當代書法名家何應輝先生概之最確:“他( 趙熙) 的用筆兼具沉勁與颯爽;結字出于六朝而又隨機變化,斂縱對比,神情警策穩健而姿致瀟灑,能兼具雄強與雅秀。這些特點,都出自于趙熙碑帖兼收而相濟的書藝觀及其創作實踐。”
拍品展示


釋文:
1.陶居士知新歲歸來,本尋常也,便詫為奇事。因閑目想,吳楚行程,風灘因樹,一一如江船中坐。古今天地崩拆而相知數人似別有一世界,如天清地甯者。居士其人也,去秋多病,后健忘。彌甚頃刻即渺然,落無前事曾奉。

釋文:
2.大詩讀之,便如同游。凡詩文但無空話即佳矣。至格調高下,常觀古人自然,興之俱化也。□譚問知三十年,及見《湘綺日記》又見《蒪客日記》,維不引為大敵,然甚不輕視之外,所以乞公尋詩歸也。錢氏說文童試時已閱之,私以為所急不在此。近來頗省錢氏全家學說于此書。

釋文:
3.(此書)怦怦心動,深恐忽死而未及見賜,及如獲奇寶,感謝又感謝也。至于論“向知黃”氏父子,為浙中禮學專家,其品純粹,尤在俞蔭老之上,而《論語注》又為越縵所深推故艱公代覓。浙中名儒惟近代書未見矣。

釋文:
4.浙勝于蜀,俞□黃□汪□皆大家也,即中駟亦成一軍,吾蜀似稍雜諺□草鞋花臉者一,若受影響□金梁夢月詞知之尤早。田南皮書目侖問舉之也,近用李越□亟推之,清代詞人□多知甚翹楚矣,不知者以少矣,獨此君詞耳熟四十余年,猶不審。

釋文:
5.甚遏人者在何處,故思圓滿居士檀波羅蜜也。

釋文:
6.天倪閱,龍蛇詩計(西報)已見乃諧語耳,全無托意也。粵事猝定□者失機。學論甚,照妖鏡也,然不安臉,即遏人之長,殆亦不可且議。承約秋深論渝,深感摯愛。然山公石帚,期到榮縣,傳度折衷,仍集烏尤□則,傳度及嘉州,學從皆當到榮經太驚人。

釋文:
7.(太)驚人□遂為所劫,有約盡押矣,到渝勢必攜眷老□,如廢人不能自顧四體,然攜眷即大不易,黃□大半年□,三千元歸榮遂明□空況軍,大者流蕩在外,小者不能經紀日用之常,私心蓋桎梏中矣,后生慧生次弟無病,佛稱無常□之(感佛思也),感注人生,弟一勿造殺。

釋文:
8.(造殺)業惟孟子痛切言之真,大菩薩也。已□不必論,但不可□為美訣矣。□定陸陸大水城中盡夜行舟。農災殆不可□縣,亦大水駭人□不成災,然□井皆溢,□紙乞(已半月矣)□中,寄滄公自謂儒林而外史然耶。遂鑒百不盡一。
款識:熙,再拜。(秋到三日,城□退公希,稍□為希。)
鈐印:香宋長壽 曾藏重慶民風堂(收藏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