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連環畫大家賀友直在上海瑞金醫院病逝,享年94歲。
“太突然了……”賀友直的女兒賀小珠告訴記者,“今天早上他還在吃面,像往常一樣,自己下面條。寧波美術館的人過來和他談展覽和捐贈的事情,客人走后,他去了衛生間很長時間沒出來,等到家人發現,人已經休克了。”
中午11時30分,賀友直被送往瑞金醫院。賀小珠回憶,當時父親情況一度有過好轉,也跟家人講過話,但19時左右又開始吐血,“一直止不住,用了最厲害的藥也止不住……20時30分,醫生宣布爸爸去世。”

昨晚,本報老報人、畫家張安樸給記者打來電話表達哀悼之情:“賀友直先生是中國連環畫壇的巨匠,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我們這一代美術工作者都是臨摩賀先生的連環畫《山鄉巨變》成長起來的。他作品里的人物都是生活里鮮活的形象,他是靠記憶作畫的。他的頭腦就像一部電腦,隨時呼之即出,真是了不得!他送給我多部簽名的連環畫作品,我一直珍藏在心底。”
賀友直1922年生于上海,浙江寧波鎮海(現為北侖)人,自學繪畫,1949年起開始畫連環畫,對我國的連環畫創作和線描藝術作出重大貢獻。

長篇連環畫《山鄉巨變》被稱為中國連環畫史上里程碑式杰作。賀友直說:“這樣的評價不敢當,但這件作品確實是我創作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通過它,我總結和思考出了許多問題。”均資料照片
《山鄉巨變》成里程碑杰作
在中國當代美術史,賀友直的名字無法繞開。他在20世紀60年代創作的長篇連環畫《山鄉巨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作。在那個時代,賀友直的連環畫、齊白石的變法丹青、林風眠的中西妙合、潘天壽的文人畫變體、葉淺予的舞蹈速寫、黃永玉的《阿詩瑪》版畫、李可染的長江寫生等,共同構成美術浪潮,震動并影響了中國一代美術人士。
和人談起自己的藝術生涯,賀友直說:“如果沒有出版社的創作舞臺,沒有周圍人引導幫助,完全靠我個人奮斗是出不來的。”
1952年,賀友直考取上海“連環畫工作者”學習班,結業后被分配進新美術出版社,后來并入人美社。賀友直進出版社工作,一干就是30年,直到退休。
《山鄉巨變》被稱為中國連環畫史上里程碑式杰作。但賀友直認為:“這樣的評價不敢當,但這件作品確實是我創作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通過它,我總結和思考出了許多問題。”
1959年,上海人美社派賀友直創作反映農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鄉巨變》。賀友直對農村生活并不陌生,接到任務后,就奔赴湖南“下生活”。
當時農村的生活極為不便。一去幾個月,除了床鋪、便壺不帶外,被褥、臉盆、熱水瓶、手電筒、毛巾、肥皂、牙膏、牙刷、紙張筆墨,以及換洗的衣服,樣樣生活必需品都得帶上。
“下生活”,要同吃、同住、同勞動。“上廁所要蹲糞缸,睡覺枕在油膩的枕頭上,下地勞動用手舀糞……農民怎么吃喝拉撒,你都得和他們一個樣。”久而久之,與農民有了感情,農民都夸賀友直“內行”。后來,賀友直帶著學生下生活時,對學生說:“知識分子要真正做到和農民打成一片,談何容易?能做到像個農民就很不錯了,至少不讓人家對你生厭。”
賀友直的連環畫作品享譽海內外,一些代表作曾到英、法等國展覽,他還應邀在法國美術學院講課。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連環畫年畫系時,特聘賀友直兼任教授。

系列老上海風俗畫震動業界
2002年,賀友直創作出白描巨制《申江風情錄》,以白描的特有魅力,描繪出小街之喧囂、生意之興隆。2003年底,他根據兒時記憶,為家鄉父老創作了《新碶老街風情錄》組畫。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賀友直創作了《申江風情錄——小街世象》《老上海360行》《弄堂里的老上海人》等一系列老上海風俗畫,再次震動業界。
邁入耄耋之年的賀友直筆耕不輟,不僅為稻粱謀,更多是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搶救一份珍貴的記憶。無論是賣梔子花白蘭花姑娘身上通俗的雅氣,還是販大米婦孺辛酸凄苦的叫賣聲; 無論是對老弄堂里人間百態的白描,還是對“西崽”“啃老族”、物質至上現象的諷刺,在賀友直的筆下,人情冷暖、美丑妍媸,都活靈活現,躍然紙上。他的視角、他的關懷,都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用賀老的話說:“我來自民間,所以我懂得升斗小民關心啥。”
2013年,92歲的賀友直發表新作“上海市民生態錄《走街穿巷憶舊事》”,用一圖一文的形式創作了54幅《走街穿巷憶舊事》,以幽默又犀利的筆鋒評點時弊,讓讀者感受百年上海市民生態變遷過程的得和失。
2014年12月,賀友直獲得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目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在編輯整理《賀友直全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