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新陳代謝”期。不愿“坐以待斃”的機構,已經在年初就開始努力拓展新業務、發展新客戶。無論大形勢如何,市場還是需要新買家、新資金入場。那么新買家在哪?機構該如何爭取“新資源”?
這兩年藝術品行業目前雖然處于低點,但在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看來,這個時候正是開發新買家的好時機。2015年,保利澳門的成功,證明了他對于市場的判斷。“贏得新買家的信任要靠點點滴滴的服務,再加上你的藝術品,如果你只是在等,我想很難等到。”盡管,保利澳門的開拍吸引了不少澳門地區當地的新買家入場,但在趙旭看來,這些新買家只是成為保利拍賣的客戶,并沒有真正進入市場。“保利的客戶要進入更廣闊的市場中,才真正意味著新買家入場。”
擁有全球視野的新一代買家不僅擁有區別于上一代的品位,也早已脫離了地域市場的局限,“新一代買家更青睞于在英國倫敦佛瑞茲藝術博覽會 (Frieze Art Fair)、全球的巴塞爾藝術展覽會(Art Basel)這類的國際藝博會買東西。他們有自己的藝術品位,不相信任何人,但是他們相信西方市場的趨勢,我相信他們有一天會回歸到自己的要求上。”業內人士如此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