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小彥
藝術品市場三大問題
我自擔任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的籌建工作以來,對藝術行業便有了更多的關注,也接觸到很多收藏家,他們提出很多疑問讓我產生很多想法和困惑:
首先當一些花了大錢進行收藏的藏家,將自己的藏品拿去給專家鑒定時發現假貨很多,而且情況非常普遍;其次他們不希望承認這些假貨是假貨,我也理解他們的立場,因為他們花一兩千萬收藏的作品,如果讓他們自己承認是贗品那所有投入就全部打水漂,如果存在爭論也許還會有機會。最近也有網站在推動畫廊以及由藝術家本人進行作品真偽鑒別,這件事情的動機首先是好的,效果也許是好的,但是結果如何可能要拭目以待。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一個問題:真貨不真,假貨不假。
第二個問題是擊鼓傳花,有拋有接。當若干年前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沒有出現如此高價時,當藝術品還沒有成為公認的有利可圖的投資對象時,收藏家還是能收藏很多好作品的,我認識的很多人并不是職業收藏家,但是他們的收藏卻令人非常驚訝。而今天的狀況是,究竟還有沒有真正的收藏家,抑或是只有炒家?我對此表示懷疑。在西方還有很多大收藏家,在他們即將離世時會把自己一生的收藏奉獻給社會建立私人美術館,回饋大眾和社會。美國著名的古根海姆美術館、英國著名的泰特美術館就是其中的例子,但是我們能夠期望那些炒家以后會做這樣的事情嗎?這是只有炒家而缺少藏家的悲劇。但是這個游戲要想繼續下去,還是需要不斷地有人拋有人接,這個市場才能進行下去。
第三個問題是今天以名氣取代價格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們如何獲得名氣,名氣究竟和作品的品質能否相聯系,這些在今天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疑問。也就是說中國在當前特有的情況之下,名聲與社會固定地位有關系。沒有任何“名分”的職業畫家或者業余畫家他們還能夠獲得更大的名聲以至于更高的畫價嗎?我個人對此感到悲觀,以名氣制定畫價使得“出名”成為硬道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如何出名。
混亂中的邊際效益
我們一直在批評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混亂,一二級藝術市場部分,我也在持續觀察,其中畫廊的經營困難問題很突出。如今在廣州談廣州本地畫廊的經營境況比較尷尬。我在廣州認識很多畫廊經營者,他們私下里跟我抱怨過畫廊根本無法經營,以至于我本人不愿意與廣州的畫廊合作。我還知道很多收藏家寧愿跑到北京買作品也不愿意在廣州。廣州與香港、北京和上海無法相比,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如何去繁榮這座走在改革開放前沿,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城市的藝術品市場呢?還需要大家對此共謀。
在西方,收藏藝術品是免稅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稅務政策,導致許多財團和企業,還有一些私人機構,比如會計事務所和律師行之類,都開設自己的畫廊,這不僅表達了他們對藝術的熱愛,最重要的原因是免稅。他們把收入中的相當一部分投資到藝術品市場中去,藝術品本身既可以升值,投入的資本又可以免稅,何樂而不為?正是由于有這樣一個稅務政策的支持,支持了西方企業對藝術品的投資。中國缺少這方面的有效政策,無法真正有效地鼓勵企業和富人投資藝術品。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以上的這些亂象可能聽起來讓人擔心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但事實上中國人是聰明和理性的。經濟學有兩個基本的出發點,一是人是理性的動物,自私是理性的選擇;二是以劣汰良。因此這樣的混亂可能是獲利的最好方式,所以混亂也是理性的選擇,也許是這個行當的操盤者認為最好的選擇。
而當混亂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原來那種混亂方式的獲利越來越少,原來那種邊際效益越來越小,同時那個受損面越來越大的時候,對行業制度的訴求就會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生命,那么這個規范就是一種趨勢。我覺得如今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就是在按照這樣的趨勢緩慢行進中。所以從這個意思來講,我們還是能夠在過程中吸收到國外成熟市場的好處,尤其是市場體制的建設,美術館的建設等方面。雖然我不期待天真無邪的慈善家出現,但我還是對未來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創辦于1937年,以連鎖方式經營,是一個博物館群,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美國擁有4處分館。
泰特美術館主要用來收藏亨利·泰特爵士贈送給國家的19世紀英國繪畫和雕塑,以及一些從英國國家美術館轉移而來的英國繪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