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1989年 50x60cm
繪畫是視覺的藝術,但它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物,其功能從未淺止于滿足視覺的層面。對于那些善于哲思的當代畫家而言,繪畫可以直抵思想深處,作品中的視覺圖式則成為其觀念闡釋與思想表達的媒介。漆畫家張澤國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員,他從事漆畫創作已逾二十余載,對漆材料熟稔操控的技藝能力,并未羈絆其思考的步履,或借助或解構材料原有的物質屬性與文化屬性,于作品中展開一系列有關生存命題的探討,是他多年的創作方向。在近期作品《大寒》系列中,張澤國更是大膽地將魚皮與漆材相結合,以獨具個性的視覺圖式,對人類群體的生存境遇做以全新的審視與批判,思深憂遠,耐人揣度。

《古原》1991年 50x60cm
畫家憑借媒材營造圖式,傳達思想,觀者解讀其作品,也需追溯來路,方能尋得要領,達成彼此精神層面的互通與交流。《大寒》系列作品中圖式與觀念的形成,均起于魚皮媒材的選用。此種魚皮原本始于物用,是黑龍江下游赫哲族人縫制衣物的傳統材料之一。經過特殊工藝曬制而成的魚皮材料,體薄質輕,結實耐用,紋路美觀,且形制規矩。張澤國利用大漆粘稠的特點,將物用的魚皮材料引借到作品之中,并賦予其新的藝術形式與內涵,從而完成了從公有物質材料到個人繪畫語言的轉化。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魚皮的并置與疊加,漆材的髹涂與打磨,他有意將魚皮材料完整、規矩的外形特點模糊化、隱退化,削弱魚皮原有的物用形態特征;同時有選擇性地保留前寬后窄的魚形體貌及若隱若現的鱗片肌理,強化魚作為生物的體征特點,從而將其演繹成為一種生命體的象征符號。在作品具體圖式處理中,以單純的重色背景為襯托,以方硬的塊面造型為主體,并采用壓倒式的畫面布局,突顯出由“魚”作為象征符號所衍生出來的斑駁密匝的生命之象,及其對所處空間的吞噬與侵占,以此暗喻本我群體于自然界中的生存狀態。《大寒》系列作品正如其名,氣息沉靜,甚至透著荒寒與寂寥,但在似乎難以辨識的物象間,有意味地顯露著生命的印跡與律動;荒寒之下的生命印跡,生命律動之上的寂寥,由此共同演繹出一派相悖并生的生存意象。

《北方小站》1992年 60x80cm

《老皇歷》1994年 38x45.5cm
《江湖》、《向前進》等作品是《大寒》系列的延續創作。張澤國再度將關注的視點,由人類生存的外界環境轉回到人類群體的內部關系之中,魚皮媒材的運用方式也由量的疊加轉為個體的“塑造”。他將魚皮與金屬齒輪、刀片、電路板等工業物件進行重組、拼貼,“還原”出一個個具體的“魚”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分作品中從“魚”的選材到造型,從作品的命名到指向,均帶有幾分戲謔的意味。夸張的圓眼,突出的魚鰭,“數字化”的頭部——異樣的“魚”形讓人不由得聯想起那個“全副武裝”而又“所向披靡”的堂吉訶德,以及他于荒誕中的失落與無奈。借用“魚”的異化形態比擬一種異樣的存在狀態,張澤國對此這樣解釋,“作為群體中的個體,當代人在喧囂生活的表象之下,依然存有孤獨感、彷徨感,甚至驚懼感。這種生存狀態值得我們去反映與反思。”

《敖包山下的雪》80x100cm
《山海經•大荒北經》言:“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廣袤深處,人跡罕至,而水澤萬物,生機暗涌。綜觀張澤國近期作品,“魚”之形之象貫穿其始末。然而,此“魚”已非彼“魚”,那是生命存在的表征。觀者惟有在可視可觸的畫面中緩緩游走,凝神捕捉,才能透過其撲朔迷離的視覺圖式,體悟到張澤國對人類于自然與社會雙重環境中生存實態的敏銳感知與關懷態度。
文字:陳亞凡 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教授

《飄動的云》1995年
藝術家簡介
張澤國
1966年6月11日生于黑龍江省 漢族
1987年9月一1991年7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漆畫工作室。
1991年一2014年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歷任助教、講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系主任等職。
2006一2014年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2014年3月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漆畫工作室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喬十光漆畫創新評審委員會委員。
先后擔任歷屆“中國〔廈門〕漆畫展”評委會委員、全國漆畫展評委會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漆畫展區評委會委員、2015中國南昌首屆“漆言八語”五省漆畫提名展學術指導、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高研班導師。漆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獲獎。
著作:《張澤國漆畫作品優選》 《張澤國繪畫作品集》 作品《殘雪》等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漆畫卷》 《黑水澤漆》 《張澤國師生漆畫作品集》 《張澤國繪畫作品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