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照堂(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
在嶺南畫壇中,有很多杰出畫家,而這里要說的三家,是其中的優者。但隨著時光的變遷,這三位畫家卻被人們慢慢淡忘。這三家對于嶺南國畫的研究頗有價值。不應讓這三位有大家才華的畫家被歷史所淹沒。
第一個,是嶺南畫派畫家黃志堅,他是一位花鳥畫家。他是嶺南畫派畫家黃少強的傳人,曾師從過包括葉恭綽黃少強趙少昂何漆園等粵中名家。他受黃少強的影響很 深,因黃少強是人物畫家,因此,他也畫過一些現實題材的人物畫。但在青中年時期,都沒有從事繪畫工作,而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晚年。因為種種原因,黃志堅中 年時期有十多年沒有接觸過畫筆,但在此期間他從來沒有放棄對文藝理論和美術史的研究,因此,除了繪畫領域,他在美術理論上也有建樹。同時,他精通英語日 語,擁有大量中外藏書,學識深厚。
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黃志堅才重新回到畫壇,開始了他花鳥畫創作的“暮年變法”。他以驚人的毅力智慧完成了大量的創作,他的作品是雙鉤為主的花鳥畫。 在當代的嶺南畫壇獨樹一幟。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龍虬》《海燕頌》《松風》等影響都非常大,廖冰兄稱他為“白頭新秀”。不幸的是,在他的藝術剛剛崛起并被 畫壇關注時離世了。他的遺稿和著作甚豐,但因為崛起的時間比較短,漸漸的被人們所淡忘。他有嶺南畫派的特點,但同時也與其他嶺南畫派的畫家不同,他的畫作 大氣而非秀氣,筆墨風格奇崛,用線蒼勁,尤其是他的雙鉤寫意畫法,在嶺南畫派中獨樹一幟。這樣一位大家風范的畫家尚需要我們對他及其作品多加研究。
第二位畫家已被很多人遺忘,不止淡忘,是許奇高,號長壽山人,別署百洲草堂后人。從小喜愛繪畫,自成一派,曾經活躍于馬來西亞、星洲等地,并在新加坡的畫 室當畫師后回國。1950年,他去北京拜會早年在新加坡認識的徐悲鴻,經悲鴻介紹,他又認識了仰慕已久的齊白石,白石與他一見如故,品論畫藝,甚為欣賞。 悲鴻和白石對他的畫作的評價也非常高,齊白石甚至在其作品上題款:“予嘗嘆古今畫家大滌(石濤)、雪個(八大)、缶廬(吳昌碩)外無多人矣,不覺竟有奇高 先生高出二三君子。”而徐悲鴻也對他極為贊賞。
從廣東的畫家現有的資料來看,與齊白石有過交往并被齊白石高度評價的就只有許奇高。上世紀五十到八十年代他在廣東文史館工作,并曾擔任廣東省第四屆政協委 員,美協理事,但在1985年于廣州逝世。八十年代我曾看過他作畫。記得看到他所畫的鳥雀不禁贊嘆真有大家風范。他的畫筆法蒼勁大氣,構圖開朗,既有新的 元素,又深有傳統,個人風格十分鮮明。但非常可惜的是他現在已經被人們所遺忘,這是廣東畫壇上的損失。
第三位就是陳卓坤,原名陳廣。他是一位花鳥大家,青年時候是搞版畫的,到了晚年轉為花鳥畫。二十年代就讀于西湖國立藝術學院,師隨林鳳眠等學習中西繪畫。 他曾經與魯迅也有聯系,后來去了延安并長期在部隊工作。他曾出任了汕頭市文教局局長及汕頭市文聯主席。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是廣州美術學院的辦公室主任,那 個時候大家都認為他只是一個行政干部,不知他是大家。他的畫天趣大氣,戛戛獨造。1980年代在廣東博物館舉辦的陳卓坤畫展,引起了業界轟動,但身后又被 歲月淡忘。
在史論界對嶺南畫壇的研究中,這三位畫家被忽略,特別是許奇高完全被遺忘,因此,發掘三位畫家對于研究嶺南花鳥畫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