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湖春曉(1963年卷) 陳金章 朱永成

塔耀新城(2011年卷) 董應釗

2月28日,由南岸至尚美術館、白云至尚美術館主辦的至尚文化論壇“嶺南山水畫的現狀與未來”在白云至尚美術館舉行。許欽松、盧延光、方楚喬、張紹城等一眾著名嶺南山水畫家、藝術評論家聚首一堂,探討嶺南山水畫的出路。
近 些年來,嶺南山水畫人才輩出,既有各具風格、個性的中青年藝術家,也不乏潛心鉆研、追求革新的有識之士,他們正以不同的藝術視角和藝術表現形式推動著中國 畫的持續發展。同時,嶺南山水畫也已漸漸成熟,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隨之慢慢暴露出來,引起眾多藝術家的關注甚至爭鳴。
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指出,由于長期受到西方造型藝術教育的束縛,當前山水畫存在過于寫實、欠缺東方藝術應有的意象精神的弊病。美術批評家黃繼謙則認為,在繪畫漸漸淡出的當下,嶺南山水畫如何繼續發揮自身的意義,畫家需要就此給出自己的答案。
嶺南山水畫“有高原缺高峰”
“與當前中國山水畫壇的整體情況相似,嶺南山水畫也存在著扁平化的問題,出現‘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座談會上,許欽松開門見山地指出當前嶺南山水畫存在的問題。他認為,山水畫整體出現的困局與過去“八大美院”采用的教育模式不無相關。
“這種體系在油畫、版畫領域出現的問題不多,但國畫是具有中國人特有意象精神的東方藝術。是否適合將其歸結到西方造型藝術的模式之中,值得我們重新反思。”許 欽松認為,當前的美院教育體系對國畫的人物畫造型帶來的整體影響是積極的,然而,山水畫所需的意象思維、意象表達和意象精神,卻很難通過素描技法加以訓 練。相反,這種訓練模式還有扼殺意象精神之虞。
許欽松同時指出,雖然嶺南畫派素以“注重寫生”為旗號,而寫生也確實改寫了中國畫的格局, “但有人提出‘寫生就是創作’的觀點,我卻不予茍同,現在許多山水畫作品都是直接地將寫生素材毫無選擇、毫無提煉地移植到創作中來,完全沒有經過從‘第一 自然’到‘第二自然’的過程,表明我們這樣的功力還是太薄弱。”
對于許欽松的批評,原廣東畫院院長張紹城則表達了不同的意見,“這個事情正在改變,比我們年輕20歲、現在40歲到50歲之間的這代人已經不是這樣了”,“對于劉思東、黃唯理、陳映欣他們這一代人來講,黎雄才、關山月對他們的影響還不如江浙的陸儼少影響大。”
嶺南山水畫該如何創新
前有教育體系的僵化,后有“山水畫的雷同化”,嶺南山水畫該如何創新?
盧延光的想法是“從巨匠旁邊攀登”。因此他勸大家多吸收,多看,多比較,不光從歷史、傳統,還從西方吸收文化的營養,“文化的最高是藝術”,“你要創作,要有個性,但是最重要的是有想象,這是能帶來獨一無二風格的特質,是每一個畫家追求的藝術真諦。雷同的永遠會被淘汰。”
而朱頌民更是把創新的希望寄托在90后的身上,他說,90后是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能接觸到非常經典的傳統文化,同時,世界先進的東西也被他們自由吸收。以前在面對外來文化時是有導向的,很多導向指導我們,哪個對哪個不對,都形成了定式,“在大樹下面是很難長成大樹的”。
近年來,嶺南書畫家先后推出了《客家山居圖》、《歷代羊城八景》等一系列以嶺南人文歷史風貌為主題的精品力作。目前,以六祖足跡為題的《南粵禪林圖》長卷也 在創作之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水畫藝委會主任劉思東正在把目光轉向粵北的六祖文化即禪宗文化,希望結合這一“直指人心的意境”,達到中國畫的高 峰。一時間,在場嘉賓們根據自己的創作心得、成長經歷抑或某種嘗試,紛紛提出了可供大家分享、參考的創新創作之路徑或方法。
嶺南畫派是不是已終結?
近年來,“嶺南畫派是不是已終結”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嶺南畫壇,一些學者認為嶺南畫派在關山月之后已經畫上句號,但也有人認為,嶺南畫派現在還在發展,并沒有終結,不是“歷史概念”。而美術批評家黃繼謙則認為,地域畫派從來都不是永恒的存在,而只是美術史家形成的結論。
“在網絡如此發達的當下,南北畫家之間的共性越來越多,未來嶺南畫壇究竟還能不能找到嶺南畫派的共同特征,這仍是未知之數。”黃繼謙的論點得到不少在座名家的贊同,也引起他們對嶺南山水畫前景的一些憂慮。
“有人提出:‘這個時代不是繪畫的時代’。那么,在這個‘不是繪畫的時代’里,最核心的文化問題是什么?我們的山水畫能否針對這些問題,作出自己有價值、有意義的思考和回答?我們的山水畫在今天究竟還有什么價值和意義?”黃繼謙繼續追問。
畫家朱頌民則認為,嶺南畫家不需要被“嶺南”的概念畫地為牢,限制未來的發展:“有人擔心,當代的大師越來越少,我卻認為,這讓許多青年畫家能擺脫大師的陰 影自由發展起來。”畫家黃唯理也認為,當前廣東畫壇百花齊放,畫家不必抱團“打造”一種特定的風格。“當然,青年畫家還是有必要向其他地域畫派學習,從傳 統的寫意精神中尋找創新基因。”
也有畫家提出,嶺南畫家應該就地取材,從身邊的山水人文中提煉嶺南山水畫精神。“山水畫家的產生,大部分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其實,浙江的山水特征也比較平淡,但當地畫家卻就此創作出不少佳作,關鍵是畫家要通過自己的敏銳觸覺,捕捉到閃光點。”劉思東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