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佴旻《廚房》1998作 121×182cm 紙本設色

楊佴旻《假日》68x69cm 2004年作

作者:翟墨
楊佴旻的畫可以概括成“逆向繼承、多向吸收、融合創造”。?在中國美術五千年的歷史中,祖先們為我們留下了豐厚而寶貴的藝術遺產。當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并不斷地參與變革。只有創造出筆墨新體系,才能打破筆墨舊體系,中國畫才能走向世界。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如果中國人一味地沉浸在五千年歷史的洋洋自得中,只顧對祖宗留下的輝煌頂禮膜拜,不放眼世界的話,那就失去了鑒別傳統的參照系,就會停滯不前,失去創造的活力和發展的契機;所以另一半應該是“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楊佴旻把中國和世界互相參照,從中國看世界,以小觀大;從世界看中國,以大觀小,逆向繼承雙向的精華,就避免了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
此外,不要一說“借鑒外國”,就只把眼光停留在國外的某一個時期的藝術上,一定要把眼界放寬,古今中外為我所用。楊佴旻立足中國水墨水彩,吸收西洋油畫、東洋巖彩畫,不拘一格,廣汲營養,才孕育出一種中外傳統里都沒有的繪畫新品種。
第三,楊佴旻的畫使你看不出吸收借鑒的痕跡,而是形、色、光、面的有機結合,且變化豐富,有感情,有層次,有溫柔的亞光效果,沒有刺激感。他能把多種對立因素巧妙的融合到一起,燦爛之極歸于平淡。畫到這種境地,是一種風格的成熟。
當然,楊佴旻還正當盛年,不會長期停留在自己成熟的風格上,不會重復自己。怎樣找到“熟后生”的新感覺,如何以最大的功力從自己的“繭子”里拱出來,當是他今后考慮的重要問題。?
翟墨,中國藝術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術理論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