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申猴年開年之際一則消息引起了業內的關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崔如琢將向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1億元人民幣用于故宮的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和博物館事業發展,同時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大型個人展覽“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
72歲的崔如琢經常一襲黑色中式外套,為人溫和低調,本次故宮個展和個人捐贈,源于他對故宮多年的情感,既是他藝術生涯的一次總結,也是深受傳統滋養的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回饋。
向古代大師致敬
崔如琢回顧說:自己少年時代就經常到故宮的展廳中臨摹經典名畫,對于故宮這種世界級藝術殿堂懷有敬意。六十年后捐贈1億元用于故宮文物保護,這僅僅是一個藝術家對于養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古典藝術的致敬和感恩。
對于在故宮午門舉辦的“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崔如琢表示,這是自己作為國畫家向古代繪畫大師們提交的作品,他的大寫意山水、花鳥,指墨山水、指墨花鳥、指墨書法等代表性作品209組將全面呈現多年來的創作面貌。
開拓寫意水墨新境界
崔如琢自小就受到傳統藝術的滋養,得到李苦禪等名師的教育,在繼承中國傳統寫意藝術的同時又有新的發展。這種創新主要表現在他的指墨繪畫、指墨書法和積墨花鳥等方面。
指墨藝術從唐代張璪提出理論以后,明代吳偉曾有零星指墨作品,清代的高其佩和高鳳翰有所發展并留下較多作品,近現代著名畫家潘天壽把指墨推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而成為一代宗師。進入21世紀,崔如琢正式把指墨畫作為自己的突破口,“我從十幾歲就喜歡潘老的指墨,但學起來深感其難,遂作罷。至六十歲后,我才發現,先賢們幾乎將中國畫所有的路都走遍了,再想出新,已無縫隙。經過苦苦思索,我認定在指墨這個領域尚有路可走,遂以十年之力,在指墨山水、花鳥、書法、人物上做了艱苦探索。”崔如琢研究后發現,“潘天壽的指墨和二高不一樣,二高只是拿手指畫,叫指頭畫。潘天壽是由指到掌、到關節都上,所以他的指墨,就是一只手發揮到極致,而且潘天壽還有工具,毛筆、絲瓜瓤子等,潘天壽主要進行指墨花鳥畫的創作,沒有介入山水。”因此崔如琢決意在指墨方面進行新藝術形式的探索,他不僅創作了一系列指墨花鳥作品,還著重在指墨山水、指墨積墨山水、指墨書法等多個方向拓展。
近代水墨大師黃賓虹在積墨山水方面的探索一向為人所知,后來李可染研究在生宣紙上畫積墨山水并有所成,而崔如琢另辟蹊徑,他進行了積墨花鳥方面的創作。
2012年、2014年,崔如琢先后在國家博物館展覽中呈現了他的指墨章草、指墨篆書,受到藝術收藏界的重視。
崔如琢的作品表現形式十分大膽,如創作的大幅作品最多的有丈六、丈二,冊頁一般是12開、8開,特別是近年來,他精力旺盛,連續創作12張丈二匹巨幅作品、60米的長卷、百開冊頁、百開扇面等巨幅作品,其中一件指墨百開冊頁曾于2011年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拍出了4730萬的天價。
堅守中國文化主體
崔如琢一九四四年生于北京,自幼習字,及長學畫,繪畫上為李苦禪入室高足,他曾先后就教于秦仲文、胡佩衡、王鑄九、李可染諸大家。其作品多次被選作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有些作品為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收藏。
一九八一年崔如琢于三十六歲赴美。他回憶說,與不少藝術家一樣,到美國后也曾有一段落魄的日子,甚至連住地下室的房租也付不起,不過在窮困中他仍然創作不輟。后來因緣際會,他的畫為張大千所賞識。崔如琢回憶說:“臺灣地區一位政要的兒媳喜歡我的畫,并把我的畫帶到臺灣地區請張大千過目,張大千看完畫贊賞說,從畫的功力看作者應在六十歲以上,實際我那時才三十多歲。張大千又說畫家的畫值得收藏,于是我的畫一下子被訂購一百幅,數十萬美元的收入讓我絕境逢生,也體會到中國傳統書畫的價值。”在美期間,崔如琢的作品在國際展覽中屢獲藝術成就獎,并被美國前總統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陳香梅、宋美齡、貝聿銘等名人以及美術館、高等學府廣泛收藏。
雖然多年在海外闖蕩,但是他一直堅信:對于中國畫家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握什么是中國的主體文化。因此他1996年毅然回國。“當時當代國畫作品價格在國內也才每平尺幾千塊錢,在國際市場則基本見不到,但是我堅信中國的發展前景,中國正在和平崛起,中國藝術也必將走向世界,我回來就是想把中國丟失的一些東西,慢慢撿回來,把自己民族的文化歷史展現在世界面前。”
正因為有這份堅持,他的藝術創作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收藏家、評論家乃至國家領導人的認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