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件鸮形玉飾(見圖),2001年從關中西部的鳳翔一座春秋時期的秦墓中出土;長11.3厘米,寬4.1厘米;青玉略泛黃,呈扁平長條狀,運用寫意的藝術手法雕刻成一只鸮鳥的形態,特別是對稱的兩穿孔作鸮目,十分生動。因為這種造型的玉器多出土于東北的紅山文化遺址上,在西北周秦文化核心區的春秋秦墓中出土,極為罕見,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類鸮形玉飾被賦予紅山文化內涵并形成特色,大概是上世紀70年代的事。1973年,在遼寧西部低山丘陵區的阜新胡頭溝一座紅山文化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鸮形玉飾,此后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遼寧牛河梁等地,先后都有這種類型的玉飾出土,其中牛河梁M14出土的一件之精美,震驚學界。80年代以來,隨著紅山文化考古不斷發現,這類鸮形玉飾在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都有出土。因這類玉器的造型奇異,紋飾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多被學界稱為“勾云形玉佩”。多數學者依其造型外觀,又把這種玉飾分為“勾型玉佩”與“齒型玉佩”兩大類型。特別是遼寧牛河梁27號墓出土的就是當時所知最大一件“齒型玉佩”。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其他各種造型,基本上都是在這兩種類型基礎上的變異。這反映紅山文化研究中這類玉器的發展面貌。目前能見到的考古發現中,除紅山文化覆蓋區域外,在其他地方還未曾看到這類鸮形玉飾的出土。因此,在紅山文化區域以外的關中鳳翔發現這件鸮形玉飾,不但給紅山文化的研究增加新的資料,而且為鸮形玉飾籠罩上一層更加神秘的面紗。
勾云形玉佩,是紅山文化所獨有的一種玉器類型。這件鸮形玉飾顯然屬于“齒型玉佩”范疇。“齒型玉佩”,顧名思義,因為在它的下半部的中段,有五個醒目的齒形,故而得名。勾云形玉佩造型有些神秘莫測、令人費解,學術界在數十年探索研究中,曾有過許多種學說,諸如云氣說、龍形說和鳳、鷹等鳥形說等。然而,從這件鸮形玉飾出土地與時代背景看,鳳鳥說應當更能體現它的文化內涵。
鸮的形象在仰韶文化彩陶上已經出現,到商周時的青銅器上表現得也很廣泛,如婦好墓出土的鸮尊,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既是實用器,又是極好的藝術品。漢代以降,也還能見到這種鸮形主題的藝術品,如較多出土的陶鴟鸮形器,可能被賦予特別的含義。
大量考古材料證明,紅山文化時期玉文化的神性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祖先崇拜。鴟鸮被認為是生殖神與祖先神,這件鸮形玉飾鸮目夸張的表現手法,也是為了給鸮賦予神性的神秘內涵,在膜拜中增強自信。由此不難看出,鳥在我國先秦時期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古史傳說時代,就有許多關于鳥的傳說故事。如商人的祖先女娀到城外沐浴,食了一個鳥卵,就生下商人的高祖契。《詩經·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也記載:“殷契母云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秦人對鳥的崇拜有過之而無不及。《史記·秦本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后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一般認為“玄鳥”是燕子,其實,“玄鳥”應當就是鴟鸮。因此,關中鳳翔春秋秦墓中出土的這件鸮形玉飾,與秦人青銅器上的鳳鳥崇拜如出一轍。這應當是秦人祖先崇拜觀念的表現。至于這件與紅山文化酷似的鸮形玉飾,為什么會出土于周秦文化的核心區鳳翔,由于這個發現還是孤例,不得不引起學界的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