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如(浙江大學藝術系副教授、韓國首爾大學兼職研究員)
強調書法創作的視覺形式美感,在如今中國的書法創作當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在韓國眾多的書藝展覽中,絕大部分還是極其保守的書文字內容,以卷軸、鏡框分別懸掛的方式,在裝裱形式和色彩選擇上都沒有亮點。因為韓國人對中國古典傳統理解上的差異,書藝追求的目標,以及技法學習方法上的諸多不同,其中的一些臨摹作品還無法充分傳達傳統經典的精髓,尤其是在筆法表現力的細膩程度上還有所欠缺,金石文字的古樸稚拙和文士書法的細膩瀟灑如何通過不同的筆法加以區分,尚是個可以研究和突破的問題。這也是韓國書藝臨摹和創作方面在技法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2015年8月開始,因為獲得了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的學術項目支持,我在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之前應《中國文藝評論》雜志約稿,寫一篇關于韓國書藝評論的文章,為此閱讀了一些韓文論文,采訪了諸多韓國書藝名家,也一直關注探究于韓國的書藝展發展現狀 。
上月在韓國首爾仁寺洞白岳美術館舉行的樸載福先生書藝首展,其整體形式相比韓國的眾多書藝展可謂創新有加。頗值得一談。
樸載福先生1968年出生。1999年留學中國,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專攻古文字學和商周考古學。現為韓國京東大學副教授,韓國書藝家協會、韓國篆刻協會、韓國書藝學會、柴溪研書會、中國古中世史學會會員。
此次展覽,樸載福先生在展廳四周以白底黑字的臨摹古文字和古代經典作品為背景,布滿整個墻面,再在作品上以鏡框的形式懸掛單件的創作作品。為了擺脫書法作品顏色上的單調,嘗試活用了繪畫、照片、拓片以及染料、彩紙等元素增加作品豐富多彩的色感。這種展覽形式在韓國的書藝展中是比較特殊的。樸載福先生在書藝創作當中首先強調的是以古漢語、古文字等學問作為基礎和前提。樸先生正式開始學習書法是從大學入學時加入書藝學會“墨耕會”開始的。大學畢業后,在首爾的“柴溪書室”繼續研修書藝,從“儒道會漢文研修院”各位老師那里學習“四書三經”和歷代中韓古典。從而逐漸對金石學產生了興趣,為了更深入地學習,1999年走上了去中國留學之路,在北京大學高明、葛英會老師的教導下打下了古文字學的基礎;在鄒衡、劉緒老師的指導下接受了商周考古學的學問訓練。又利用放假的時間考察中國的金石文字材料,還直接參與了現場考古發掘和甲骨整理的工作,拓寬了見聞,對書法文字實物資料有了相當的知識積累。至2009年,十年的留學生涯結束回國以后,在京東大學任職,其間積極參與學問和藝術兼備的相關學會和展覽活動。又成為韓國“東亞出土文獻研究會”和“東洋書論研究會”的創始人員,給韓國趨于靡弱的學問帶去了積極進取的風潮。因此,在此次書藝展覽當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反映古文字學問的書藝作品。
展廳內四周全部是以古代中國的銘文文字作為最重要的一道風景,密密麻麻布滿整個墻面,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同時凸顯了作者深厚的金石文字功力。因此,本次展覽有許多以在中國新發現的最新文字材料為中心而構思的臨摹作品。例如,西周時期的“多友鼎”,戰國時期楚國的清華簡“系年”、“金縢”、“說命”和上博楚簡“周易”,西漢時期的“虎溪山前漢簡”,東漢時期的居延漢簡“侯粟君所責寇恩事冊”、“相利善劍”等。另外,還有對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北魏的“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唐代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集字“王羲之書金剛經”、孫過庭的“書譜”等他認為在書法學習中最具典范性的字帖的臨摹,在展覽中都有所體現。在展覽中他將個人和老師們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展示。包括卷宇老師在儒道會漢文研究院結業式的時候寫的“攸好”,南田老師在樸先生結婚的時候寫的“盡其性”,北京大學高明老師的“醉翁亭記”、葛英會老師的“翰音”,松泉老師的“文字香書卷氣”,原塘老師的“圖書以自娛不復嬰世綱”等等,通過師生作品的同時展示,可以對其師承關系和學風一目了然。
因此,書藝展覽貴在有主題、有思想、有創新,可以通過書藝傳達給觀眾視覺的盛宴和一種精神上的追求。這樣的展覽相較于在如今一般的固守門派、一味模仿老師的韓國書藝展中倒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創作應是在臨摹體會歷代書藝資料的筆法基礎上進行,即通過書藝展覽傳達和宣揚對古典、師承傳統的崇敬之心,前輩們所秉承的高尚的藝品和人品是書藝追求的最高目標,所謂“人品高”和“師法古”是必須遵從的老師們的遺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