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苗向東撰文說,我們收藏畫作、物件,不僅要看它的質量、品相、價值,還要了解其背后的淵源,這樣,才能掌握其真正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他認為,每件收藏品,都不是“死物”,往往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故事的,而最具收藏價值的,也往往就是藏品背后的人性和人文價值。
他舉了個例子。深圳博物館里有一架鋼琴,既不是名牌,也不美麗,音質也不特別。如果僅僅看表面,可能很多人是不會去收藏的,但卻被深圳博物館當成寶貝一 樣收藏著。這是為何呢?原來這是深圳普通退休機械工人王開羅花7年時間手工制造的鋼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師對他說:“你女兒很有音樂天賦……”女兒也 鬧著要學鋼琴。可老王算了一下,憑當時家里的收入,就是10年不吃不喝,也買不起一架鋼琴,便決定自己做。制作過程非常艱難,鋼琴共計1萬多個零件,老王 用手工電鉆一點一點焊接、切割出來。這架自制的鋼琴,使得他的3個女兒都成了音樂人才。這架鋼琴,表達了改革開放初期,一個普通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 求,作為見證改革開放的歷史文物被深圳博物館永久性收藏。
所以,我們在搞收藏時,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去了解它的歷史,了解藏品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樣才能了解到它真正的價值,從而作出最好的判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