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木猴(清)

水晶雙猿書鎮(清)
首都博物館延續以往“博物館里過大年”的系列活動,舉辦了《大圣來也》主題展,通過43件與猴相關的藏品,展現傳統文化中“猴”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石猴形飾件 新石器時代文物,出土于平谷區的上宅遺址,外觀簡單樸實,技法稚拙,僅可粗略分辨出猴的五官,雙目深凹,雙耳聳立,眉毛依稀可辨,無過多雕飾,反映了人類早期對自然的認識及探索。
木質猴首人形俑以柏木圓雕而成,人形猴首,身著圓領直裾長袍,袖口低垂,腳蹬革履,由于年代久遠,所施顏色早已脫落。猴的面部表情安詳沉靜,神似人臉。該文物為遼代作 品,屬于十二生肖俑。值得一提的是,該猴首人形俑的服飾和漢服所差無幾,凸顯了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時代風貌。
白玉戲猴佩 遠古時期先民就將猿猴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來,在北京的上宅遺址、遼寧的后洼遺址、湖北的石家河遺址等地出土的動物飾件中都可以找到猿猴的形象。早在春秋戰 國時期,人們便開始豢養猿猴并對其進行訓練,《呂氏春秋》中就有楚王飼養白猿的記載。該白玉戲猴佩為明代作品,上雕有一仕女,手執訓練棒,發髻高盤,面色 和善,隱有笑意,靈猴則作抓耳撓腮狀,如同人類幼兒,十分愜意地蜷曲在她肩頭,毫無受束縛之感,人猴關系分外和諧。
水晶雙猿書鎮 清代文物,刻畫了兩只互相推搡打斗的猿猴,一只將另一只抱起,似要將其放倒。二者神態栩栩如生,雖是在打鬧,猿猴露出的面目卻并不猙獰,而是憨厚和善,倒 更像是在嬉戲。整座書鎮極富動感,風格簡約。兩只猿猴通體以水晶鑄成,唯獨雙眼以黑色材質的石頭鑲嵌,與透明的水晶材質形成了鮮明對比,如同畫龍點睛,賦 予了書鎮整體以神韻,也給觀眾提供了凝聚心神的視覺焦點,可謂神來之筆,點亮了整體設計。猿猴的寓意非常豐富,文人士子以此為題制作文房用品,則是取其溫 文爾雅、淡泊名利、遠離塵囂的謙謙君子形象,有自勉自省之意。
黑木猴 清代木雕,猴身呈坐姿,后肢交叉,除了臉部、耳廓、胸部涂有紅漆外,通體漆黑,紅黑對照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它前肢抱有一元寶,意為“招財進寶”。據傳, 早年北京前門外鮮魚口路南有一家“田老泉帽鋪”,門兩側立一對高凳,上面坐著約兩尺高木雕金臉的小黑猴,前爪交叉抱一個金元寶。久而久之,黑猴也就成為了 帽店的老招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