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第一周,中國股市就熔斷了,更沒想到熔斷也成了藝術圈朋友的話題。許多人把熔斷的股市與藝術市場比較,有人發帖論證還是藝術市場好,沒有股市的熔斷機制;有人甚至直接用大標題呼吁撤離股市的資金轉向藝術市場。
再看網上的許多拿藝術市場與股市比較的,其實只是噱頭,因為“熔斷”成了熱詞,不明就里也不求甚解地要借此說事。當然也有正兒八經的文章,對兩者作比較,除了排比式地列舉藝術市場比股市有投資價值的種種理由之外,其核心觀點則聲稱,中國股市的死穴是高估值(表現為高市盈率),而藝術市場的死穴是贗品泛濫
事實真是這樣嗎?眾所周知,高估值也是中國藝術市場的毛病,那是導致2012年后藝術市場長期陷入低迷的病根;反過來看,高市盈率恰好說明,中國股市上的許多股票好比藝術市場上的贗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由此可見,高估值與魚龍混雜并非中國股市與藝術市場的區別,恰恰是兩者的通病。藝術品一旦進入市場成為投資品,一定會服從投資市場的規律,中國股市有泡沫,中國藝術市場也會有泡沫。
藝術品與股票,兩者的投資價值都取決于其獨特性,尤其是藝術品,更是標榜獨一無二。但是,這種獨一無二也讓其流通性受到限制。任何市場,都要解決所交易品種的流通性問題。不同的是,股票市場是人類歷史上最新的交易方式,從經過了人為設計而變得標準化、同質化的股票,到通過網絡每天集中連續交易的模式,都使其流通性最強。藝術品卻因為交易規模有限,仍然保留了拍賣會這樣古老的交易方式。管理層治理股市,往往圍繞流動性做文章。如這次成為輿論焦點的熔斷機制,其目標是限制漲跌幅,但所借用的路徑是限制流動性。殊不知,流動性是股市的命門,流動性一旦有了疑問,投資者寧可割肉清倉,也不愿意陪你玩了。所以當指數接近熔斷的閾值時,市場各方預期熔斷將會觸發,反而會為了避開流通性風險而頻頻交易,讓行情加速滑向熔斷閾值,這就是熔斷機制帶來的磁吸效應。
相比而言,藝術市場的流動性卻不可同日而語:大漲的時候,每一件藝術品的表現就各不相同,媒體當時的話題往往是行情“兩極分化”;一旦行情下跌,藝術品往往直接流拍,相比股票連割肉的機會都沒有。近幾年行情跌了,拍賣公司都在搶前兩年價格巔峰時期沒有在拍賣場上露過面的“生貨”,實際上就是要避開那些所謂熟面孔,也就是當時在拍賣場上曾經高價成交過的藝術品。其實這就是一種變相的熔斷機制。可見,藝術市場像股市一樣,自有其熔斷機制,一樣會有投資風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