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將至,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年畫的情景。
那時,每到臘月,村里的大喇叭不知什么時候就會忽然響起來:“社員同志們,供銷社來年畫了,供銷社來年畫了……”瞬間,這聲音就傳遍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年味兒就撲面而來了。
年畫買回來后,家里會把院落、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貼上新年畫。
那時我還沒上學,不認識畫上的字。母親告訴我,你看這畫上,又有蓮(花),又有魚,所以叫連年有余。還有那替父從軍、身穿盔甲、神情威武的花木蘭。尤其是那幅在波濤洶涌的水中站在船上手持鴛鴦劍、指揮蝦兵蟹將水漫金山寺的白娘子,她不僅威武,而且長的那么漂亮,雖然當時我還小,但心里卻在偷偷地想,我長大后要是能討上這么漂亮的媳婦就好了。
還有像連環畫一樣印在又脆又薄白紙上的《大鬧天宮》刻板年畫。用幾十個小方格畫講述了孫悟空從出世到大鬧天宮的故事。雖然這種年畫的紙質和印刷遠沒有其他年畫好,但它像小人書一樣把故事講得詳細而生動。我常常坐在炕上從頭看到尾,然后再興致勃勃地出去到小伙伴們面前賣弄,給他們講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
到了“文革”時期,傳統年畫被說成是宣揚封建迷信、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遭禁,那時的年畫品種單一,多為樣板戲劇照。記得過年時,我家正面墻上貼的是一手高舉紅燈、一手拽著辮子,橫眉冷對、正義凜然的李鐵梅,左邊墻上貼的是威風凜凜的楊子榮,右邊墻上貼的是左手撥開蘆葦,右手握著駁殼槍、雙目炯炯有神的郭建光,這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以年畫的形式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年畫又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剛開始以電影明星照居多,形式以日歷畫為主。后來風景、花鳥蟲魚、財神畫兒也在市場中重現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裝修越來越普遍,也不適合貼年畫了,年畫發展成印刷精致、豪華高雅的各種掛歷,并作為新年的互贈禮品。
面對現代化的廚房和室內裝修,我沒有像我的父親一樣領著兒子到廚房去虔誠地祭拜灶神,也無法指著傳統年畫給他講畫中的故事。他們這一代人,再也無法像我們一樣從年畫中,品讀春節的年味兒、民俗及文化內涵了。
文/曉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