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歲末,年味漸濃。
昨天,照舊是椒江海門老街周日“淘寶”集市,雖然此前有寒潮“攔截”,但昨天椒江海門老街周日市集上照樣熙熙攘攘。
2015年,對于整個藝術品收藏來說是跌宕起伏的一年,行情整體慘淡。隨著年末返鄉潮和游客的漸多,市場內的熱鬧能否迎來“翹尾”行情,一掃之前的陰霾?
記者轉了一圈后發現,現場成交量依然低迷,這就如一記響鐘提醒人們:藝術品收藏的寒冬還未結束。
價格陷入“拉鋸戰”
在當前的市場下,收藏和投資已經是密不可分。2015年,整個收藏市場在各種陰晴不定中迎來了一次大調整。
在臺州擺攤多年的劉老板來自河南,他和同行們常常在溫嶺、臨海、路橋、椒江等地四處擺攤,但是生意似乎一年比一年難做。
“現在已經不知道怎么標價了,價格稍微標高一點,顧客問完價格扭頭就走,價格一低,顧客往往還是往低里砍價。”劉老板說。
最近這段時間市場內看著挺熱鬧的,但是劉老板高興不起來。“真正下單的人不多,大家都是來淘一些價格便宜的小物件。對于高價的物品出手都越來越謹慎,這可能和今年的經濟整體不好有關。”
臺州藏家特別喜歡珠寶玉器,不過前兩年南紅、蜜蠟等非常走俏,現在也都賣不動了。現場也有不少老板打出“大甩賣”的牌子,準備賣完就回家。
同樣是市場“晴雨表”的還有裝裱店,記者從海門老街入口處一家書畫裝裱店了解到,按照往年,書畫裝裱的生意要一直排到年后,但是現在卻幾乎沒什么生意。
陳老伯是椒江人,幾乎每個周末都會來老街的市場上轉轉,“現在精品要么價格很高,要么就找不到。地攤上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檔次也不高,想要撿漏已經很難了。”
記者注意到,就連年末全國幾場大型拍賣會,也多次陷入買賣雙方的“拉鋸戰”,甚至偶爾會有冷場的情況,這是往年都比較少見的。
“泡沫”還未擠完,調整或還繼續
相比較于其他門類而言,書畫市場在過去的一年更是迎來地震級的大調整。
臺州的書畫收藏家魏光華用“跌宕起伏”來形容過去的一年。對于新的一年,他認為市場的調整還遠未結束,從拍賣會的冷熱兩極化就可以看出。
“擠泡沫”擠得最多的是前期炒作比較厲害的當代畫家的作品。
他告訴記者,一些當代畫家的作品價格下滑得非常厲害,價格“腰斬”都不止。有些畫家原先二十幾萬元一平尺的作品,可能變為5萬元一平尺,原先5萬元一平尺的,現在就只有2萬元一平尺。
“說到底,當代畫家的作品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有些經不起推敲,只是借著很多名頭在炒作,收藏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魏光華說。
與此相反的是,如文征明、李叔同、米芾等名家作品依然能拍出高價,甚至還有節節高升的趨勢。近現代東西由于炒得過高而呈現整體疲軟,精品古畫卻很堅挺。
“現在收藏家的眼光越來越高,市場會越來越成熟和專業化,價格還未回歸到理性,這波調整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魏光華說。
精品價值突顯,多走精品路線
以前隨便收藏都能夠增值,現在一不小心就要“套牢”,撿漏時代已經結束。不過,危機與機遇并存,特別是那些經過時間的檢驗,有了口碑的拍品成交率依然非常高。
魏光華注意到,現在地方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清末民國初期等各個地方的鄉賢作品,越是本土的越吃香,比如吳昌碩、黃賓虹等。再加上當地一般對真偽有研究,因此“吃藥”的幾率要小很多。
“可以進一步挖掘一些本土鄉賢的作品,走精品路線,收藏往專題和品牌方向發展,不要被一些機構牽著鼻子走。”
“就拿蒲華的來說,由于沒人炒,仍然是價值洼地,富有投資空間。此次西冷蒲華2.2平尺的橫幅山水以42萬元落錘,從17萬元起拍,舉牌的有十多人,競價激烈,在如此蕭條的情況下實屬難得,此前北京蒲華的兩個字拍了50萬元。”
近日,傅斯年親筆手稿(包括了其重要著作底稿及抗戰日記、英文手稿)創紀錄以241.5萬元成交。魏光華也注意到,歷史文化名人的信札物件等好像火了, “以前大家對于歷史文化名人信札這些小東西都看不上眼,如今胡適、魯迅、梁啟超等人的信件可以用一字千金來形容。”
近年來,線下收藏市場受到網絡的沖擊嚴重,守株待兔的話就只能吃老本了。魏光華建議,臺州是三四線城市,收藏的整體氛圍離大城市還有較大的差距,信息還不夠通暢,應該多到第一線去交流,要進一步同大型拍賣會接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