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世章收藏文物之事不脛而走,聲名遠播,所藏文物曾引起許多人垂涎。民國時期,美國某大財團曾出數百萬美元欲購全部收藏品,面對有如天文數字的重金利誘,他嚴詞拒絕。新中國成立前夕,很多人勸他去美國做寓公,利用手中的大量文物,在國外作巡回展覽,這確實可使一家人過上超級華人的生活。而徐世章卻回答說:“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絕不能從我手中流散到國外。”徐先生生前曾與好友周叔弢先生商量過捐獻之事,談到個人雖傾注了全部心血和財力,建此鴻業,但它不屬于妻女兒孫,一定要獻給國家。此想法得到了當時任天津市副市長的周叔弢的支持和鼓勵,周叔弢也是向政府捐贈文物古籍的倡導者和帶頭人,兩人所見一致,志同道合。
1954年徐世章病重,彌留之際,他唯一惦念的是那些與他朝夕相共的珍寶,他對子女們說:“我畢生精力致力于收藏文物,幾十年嘔心瀝血,終于將它們由分散變為集中,如果傳給你們,勢必又由集中變為分散,我再三考慮,只有捐獻給國家,才更易于保管,供全社會、全民共賞。我希望在我死后,為捐獻的文物開辟一個陳列室,進行陳列,供大家欣賞,這也是我對社會的一點貢獻。”
徐世章化私為公的義舉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尤其是與他一生相濡以沫的夫人更是深明大義。1954年在他逝世后,夫人楊立賢攜子女,繼承先夫的遺志,通過周叔弢老先生正式轉達了將家藏文物全部捐獻給國家的意愿。同年7月,天津市文化局組成接收小組第一次從徐家接收文物兩千余件,計有金石、文玩、古硯、古玉、字畫、拓片、書帖等。1954年12月市文化局第二次接收文物三百余件,計有古墨、毛筆、古印章、拓片、古玉、金石、箋紙等。這些文物是文化局20世紀50年代所收到的數量最高、質量最精的一批文物,曾選擇部分文物在歷史博物館舉辦了“愛國捐獻文物展覽”。開幕式上,文化部沈雁冰部長頒發了獎狀,津京報刊作了詳細報道,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效應,參觀者眾。1962年徐氏后人通過朱啟鈐先生轉呈文化部,捐獻了清代黃鼎繪《萬里長江圖》正本二卷、稿本四卷。文化部認為徐氏前次捐獻,數量既多,價值亦高,此次捐獻,應予以照顧,給予獎勵。所以,1962年8月在市政協禮堂,舉行了《萬里長江圖》捐獻授獎大會,周叔弢副市長、市委宣傳部方紀副部長出席了會議。會議高度贊揚了徐氏一家的愛國精神,許多社會名流、收藏家也出席了會議。徐世章所藏這些文物,后來分別收藏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市圖書館等國家文博單位。
可以告慰徐世章先生的是,這些文物均在各文博單位得以妥善保管,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設有專庫、專柜、專賬、專人保管,通過整理發揮了文物應有的作用。就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而言,這些文物極大地豐富了館藏,使藏品的整體質量有所上升,參與整理、研究工作的業務人員,從中學習到了不少知識,業務水平大為提高。數十年來多次出版圖錄,舉辦國內外專題展、巡回展。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先后編輯出版的《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硯》,綜合性的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品大型圖錄,都選入了徐世章先生的捐獻品。出版的圖錄行銷國內外,受到廣泛贊譽。1980年,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中國玉器展》,展覽選擇了徐世章所捐獻的部分玉器,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玉器發展史,展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受到業內人士及專家的肯定。1984年舉辦了“中國硯史展”,選擇了徐世章大部分藏硯,該展覽為我國首次硯史展示,受到廣大愛好者、研究者的歡迎。由此可見,這些文物,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為豐富館藏,開展科學研究、培養業務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了彰顯徐世章先生的愛國之舉,1999年徐世章誕辰110周年,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徐世章先生捐獻文物精品展”,選擇了精品數百件進行展出。徐先生的子女從海內外聚集津門與廣大觀眾共同緬懷徐先生,感其高風壯舉及愛國愛鄉、公而無私的精神。展覽期間,出版了《徐世章捐獻文物精品選》。
(本系列文章在整理過程中,得到了天津博物館王璐的協助。)
蔡鴻茹的系列文章“徐世章鑒藏往事”,至此已經刊發完畢。從下周起,本刊將連續刊發劉運峰的系列文章“理書偶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