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有人問我,練了好幾年的毛筆字,把筆劃寫得很規整,一個個排列得很整齊了,為什么還不能說是書法呢?——中國字是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中國人的起點。書法是一種情懷,而毛筆字只是一種寫法。
中國字與中國人
經常有人問我,練了好幾年的毛筆字,把筆劃寫得很規整、一個個排列得很整齊了,為什么還不能說是書法呢?中國字或許和世界上出現過的所有文字都不同——中國字是中國人之所以被稱為中國人的起點。中國字從它出生的時候起,就確定了中國人的文化走向和文化情懷。中國字的結構、筆劃是一種深入人心的象形,一種中國人為人為文的不容置疑的端正和溫文。不管過了多少年多少代,中國人都可以從這樣的中國字里,找回中國人共通的遙遠記憶。有了這個起點,中國的孩子開始成長,經受歷練,最后成長為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文化人。
因為中國字重要,因為中國字的美麗總是被毛筆表達得如此真切,所以歷來中國人都指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寫一手美麗的毛筆字,能把中國字寫得很端正很溫文。但怎樣才能完成這樣的心愿呢?就是從一個個字寫起,把一個個字先寫好。在中國,毛筆字代代相傳的教學是很成功的,甚至可以說做得很偉大——在毛筆字作為主要書寫工具的漫長歲月里,無以計數的中國人都把這一個個中國字寫得如此之好。
楷書到行書再到草書?
第二個是毛筆字的使用問題。中國字的使用歷來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非公文的書寫,一種是公文的書寫。自然,前一種情況出現得早,譬如在先民的彩陶上已出現了中國字,是早期的象形文字。后一種情況出現得比較晚,是到了秦漢以后才有公文的書寫。盡管當時同時存在非公文與公文的書寫,但是公文的書寫無疑已經成為主要的書寫。有意思的是,這兩種情況的消長,表明中國字字體的行進,是從草書到行書再到楷書的。
而毛筆字的使用問題和前面說到的教學問題,很明顯出現了不一樣的行進過程。在毛筆字的教學上,時時被提醒的是:要先寫楷書,再學行書,然后是草書。這個在毛筆字的教學中習以為常的道理,在毛筆字的使用過程中,卻是站不住腳的。中國人的毛筆字恰恰是先奔跑,再行走,然后慢慢站定的。
毛筆字教學歷來注重的“先站穩”,注重一個個字單獨的站穩,一個個字像冰糖葫蘆那樣排列的站穩——所能展示的毛筆字的美麗,只是一種接近公文的書寫。只是一種可以稱它為“毛筆字”的字,但不是所謂的書法。
書法是一種情懷,而毛筆字只是一種寫法
現在可以說到毛筆字的本原問題,也就是書法的問題了。坦率地說,歷來毛筆字的教學難以觸及到書法的問題。
單個字的端正、溫文,就像演員在戲臺上的一個亮相。然而一出戲,不只是演員在戲臺上紋絲不動的亮相——戲是要動起來的,戲中人是要有交流的,一出好的戲,是風云際會,是心領神會,是咫尺千里,是一時萬古。歷來出現過的毛筆字,只有一部分是書法。從公文書寫和非公文書寫兩種情況來看,前一種里面可以歸在書法的要比后一種少得多。同一個書法家,他的好作品大都出在非公文書寫里——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歷來被認定是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書。這三件作品都是非公文書寫。同樣是毛筆字書寫,有的可以認為是書法,有的只能說是毛筆字。
那么書法到底是什么呢?書法其實也只是端正和溫文。端正和溫文,是中國人的文化走向和文化情懷。文化走向,在毛筆字教學中可以體驗。文化情懷呢?就不是毛筆字教學容易觸及的了。文化情懷,是每個中國人需要通過漫長的人生去慢慢體驗和漸漸成就的。同樣用毛筆寫字,有的成為了書法,有的只是毛筆字,所有的原因,只在文化情懷的不同。
說到這里,可以用一句話回答本文開頭的一個問題了,那就是:書法是一種情懷,而毛筆字只是一種寫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