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好河山、民生風情、詩詞書畫、南北戲文、科技發明等不同的側面來描繪一個遠去王朝的真實肖像。輕輕的腳步,跟我一起夢回千年。領略一個不一樣的南宋。
有人說現在的生活好像被文藝青年包圍了,或者說是被文藝青年的生活方式包圍了。其實,文青并不是一個憑空出現的詞,這是歷史的傳承。因為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南宋司空見慣。
夏燕平所理解的南宋時代的文藝,不是一個青年的概念,是一個社會的概念。
“社會都很文藝,女性很文藝,老年人也很文藝,他們過的是一種品質生活。可以說杭州人現在提倡的品質生活來源于南宋。”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宮崎市定所代表的京都學派有這樣的觀點,唐朝是中世紀結束,宋代則是近代性的開端;法國學者謝和耐認為,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從人類歷史的整體格局來看,宋代“近世”的文藝復興萌芽,是本土自發自生的,尤其是都城里的生活方式,以軍事政治為主要功能的城坊逐漸解體,都市生活時尚開始走街串巷。

涼水就有18種喝法
據《論南宋市民文藝的美學風韻》,市民文藝作為市民階層進行審美活動的主要形式,一定要在像南宋都城臨安那樣成熟的大型消費城市,才有可能出現。
經過北宋原本就奢華的生活,南宋的市民更加追求高端生活的品質。吃羊肉要到李七兒的店,上等的奶要數王家的,血肚羹得去宋小巴家吃,就連賣咸魚的專賣店,就有200家之多。

觀頤齋簽約大師作品-汝窯“冰清”茶具

夏燕平介紹,即便是尋常喝的涼水,臨安人也要變出許許多多的花樣。追憶南宋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武林舊事》中給我們喝了18種涼水:用茉莉花把茶葉熏香 了泡水喝,用不同的水果制作口味各異的果汁。沏茶,山泉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為下。取山泉,可不像今天人的這樣,須輕輕地舀起,輕輕地放入,輕輕地擔 回,輕輕地煮沸。否則水就會受傷。而受傷的水沏的茶,味道是有傷痕的。
“這種文藝的境界是內心的追求。這和現在的文藝青年一樣,是一種精神狀態。”夏燕平說。
處處充滿文藝范兒
南宋時期人們的生活處處充滿文藝范兒。拿南宋御街來講,當時就是一條很文藝的街道。街道頭中尾各有一處唱戲表演的地方供大家欣賞;如今的官巷口到清河坊這帶,原先是一個很熱鬧的鮮花市場;鼓樓一帶則是民俗市場,售賣各種各樣的民俗玩具、張貼畫。
夏燕平團隊從史料上訪到一個物件,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擺件:在扁形的柏樹葉子上綴以柿餅,然后插在橘子上,取其諧音,討個口彩,人們將擺件取名為“百事吉”,寓意百事都很吉利。
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善于將生活中的事物染上濃濃的文藝范兒。

當時,南宋人把臨安十大城門不同物產,編成了杭曲小調: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慶春門外糞擔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
唱歌、跳舞、畫畫、寫字已不再是社會上層人士的專利,當時民間已經形成一整套教育體系,人們想學說唱、音樂、魔術等藝術表演,都有學校可以進行學習。
有人說,南宋禮學的發展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所謂禮學,夏燕平認為是要塑造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高大上。南宋禮學的初衷就是要把每個人都塑造成文藝、內斂、寬容、有禮數、有文化水平的人。
“不想打仗,追求文藝的生活,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夏燕平說。
自古陶重青品——雨過天青
宋朝時期,陶瓷工藝已爐火純青,官窯鼎立,民窯峰起。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
是宋徽宗成就了汝窯的輝煌。宋徽宗不僅書畫技藝精湛,還十分喜歡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據南宋史料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詔書“棄定用汝”的決定。
在一幅古畫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陳列著許多瓷器,足見那個年代瓷器業的興盛,而此圖正是宋徽宗皇帝親手所繪的《文會圖》。
關于汝瓷的來歷也有一段如詩般的傳說,相傳一天宋微宗做了個夢,夢到一種被水洗過雨過天晴的顏色題為“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醒來后即命工匠燒造這樣顏色的瓷器,名為天青色。
當然另一種說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與上天的交流時靠一種叫“青詞”的文字方式,道教猶愛這種青綠色,故此皇上愛屋及烏了;青詞又叫綠章所以汝窯是這種天青色。

鮮花,繪畫,說走就走的旅行
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稱為宋代“文人四藝”,即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相聚雅集,飲酒賦詩,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當然,古代文藝青年也時興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汝窯珍品四件套

岳飛南征北戰也不忘策馬游觀;陸游被貶也要用旅游來一解心中郁結之氣;朱熹更是游遍大江南北,足跡遍布名山大川。

從武將到文人,從權臣到雅士,大家都文藝氣息滿滿。你以為岳飛只是個武將?但仔細去看歷史會發現,能征善戰的岳飛也是才子一枚,觸景生情的時候就提筆賦 詩一首: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如果南宋也有朋友圈的話,諸多才子佳人也必定是拿詩詞刷個屏。
鮮花和繪畫貫穿于南宋人民的生活,從12世紀到13世紀,審美帶給人的是飽滿的精神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如今,杭州的西溪濕地恢復了一個非常傳統的節日——花朝節。實際上南宋定都臨安之后,花朝節就是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游春賞花的好時節。吳自牧用仿佛還帶著芳香的筆尖記述道:“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
當時的賞花活動十分豐富,賞紅、種花、撲蝶會、祭花神、寒食節等都算是可以賞花的節日。南宋人初春時探春,春濃時放春,祭掃、佛誕、避暑、立秋等都有豐富的節日活動。
四季在每一個華麗的轉身之際,給宋人一個陽光燦爛的啟示:一年都是好景致。他們把四季的花樣疊拼起來,讓每一個好景致定格在一個瞬間里長相廝守,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夏燕平介紹,南宋時期繪畫已經深入千家萬戶。用繪畫裝點居室,是市民階層很重要的一個追求。“當時杭州有很多裱畫店,老百姓買的雖然不都是名畫,但那時的人們想方設法要把自己的生活裝扮得更加美好。”至于徽宗,有人評說,他的主業更應是書畫家,做皇帝完全是錯配。
[觀頤雅集:名窯名家專場]
拍賣時間:2016年 01月29日 22:00 - 01月30日 22:00
展拍均在藝典中國官方網站:http://www.yidianchina.com/auction/market-306097.htm
拍賣咨詢電話:010-5602 542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