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世界上各個地區、各個時代都不乏描繪園林系列題材的畫作,但在歐洲,直到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們才第一次真正跳出歷史、宗教和文學主題背景,開始關注花園園林本身的色彩和形式感,直接以其為主題,對實景寫生。從這一時期開始,開始出現很多以自然景觀為主題的繪畫作品。2016年1月30日,“描繪現代園林:從莫奈到馬蒂斯”群展將在英國皇家美院開幕,此次展覽以熱愛園藝的印象派代表畫家莫奈及其在法國小鎮吉維尼的花園為中心,探討了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前半葉西方藝術家與花園間密切共生的聯系。展覽將持續至4月20日。
[19世紀到20世紀期間 繪畫與園林相互影響]
園林藝術平民化 成為藝術家們創作主題
十九世紀中期,隨著物理光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對色彩有了新的認識,加上攝影技術的日趨成熟,嚴重抨擊了古典油畫的“再現”目的,在這一系列因素的推動下,主張戶外寫生的印象派也開始發展起來。
這一時期的歐洲國家受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相繼進入工業化,建筑業開始繁榮,大量產生的中產階級在郊外建造自己的住宅和花園,私家園林越來越平民化。隨著十九世紀末期溫室技術發展,像英國皇家植物園一樣,中產階級也可以自己培育奇花異草,園林變得更加普遍起來。這一時期,主張戶外寫生的印象派代表人物也開始培育自己的花園,并開始對自己的園林作畫。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早期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和前衛藝術家都把園林這一主題作為他們藝術創作的重要內容。

本次將展出文森特·梵高的花園題材作品 油畫,63.9×80厘米 1890 私人收藏

出色的畫家往往也是非常出色的“園藝師”

當時的英國園林設計代表人物威廉姆-羅賓森和葛楚德-杰克爾提出,擺脫過去正規花園的樣子,提倡種植色彩結構分散的植物。莫奈當時也曾受其影響。這些印象派畫家們將其對油畫的審美和對光、色彩的理解轉嫁到花園布置和設計中,從而在各自的花園中悄然形成一種特殊的園林風格。隨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力漸漸擴大,這種無意識形成的風格也得到傳播,印象派畫家們的花園因此成為印象派愛好者參考和模仿的對象,并無形中影響了歐洲近現代園林。

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大多都有自己的花園,他們按照自己的藝術審美修飾著自己的花園,這些花園的裝飾風格同時也對園林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藝術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的那幅生動的作品“大麗花,珀蒂·根尼維爾斯花園”在當時為園藝學的歷史上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貢獻,他在34歲時開始致力于園藝學。另一位德國印象派藝術家馬克斯·利伯曼對園林有新的概念,在德國園林變革運動強調合理健康的設計理念的影響下,利伯曼把花園劃分成一系列的室外”綠色屋”。如諾爾德和莫奈一樣,利伯曼部分種植特別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主題。本次展覽收集了這些“園藝師”藝術家的作品,分別展示了他們以不同方法描繪的植物和花園。
園林成為藝術家精神的世外桃源

19世紀后期興起的印象主義采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以思維來揣摩光與色的變化。1893年的莫奈買下了其原住宅的南面一塊15畝左右的林地建造“水花園”,雷諾阿、塞尚在普羅旺斯、畢沙羅在巴黎都有他們自己的住宅和花園,他們也對園藝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熱愛,這一時期梵高已經去世,在其生前雖然一直也沒有自己的花園,但他對園藝也非常感興趣,他在荷蘭的妹妹有個花園,他給妹妹的信中多次提出一些園藝方面的建議和布置花園的構思,還做了一個植物種植清單,讓妹妹去實現他的想法。馬蒂斯雖然沒有培育屬于自己的花園,但他同樣熱愛著大自然的風景,并從中吸取到繪畫的靈感。這些印象派畫家對園藝的熱愛和對美的獨特理解無形中使他們的園林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共同語言。

對于這些藝術家而言,他們通過建造自己的花園影響了園藝藝術的發展,同時,花園不僅是重要的創作對象和靈感來源,更是可以沉浸其中進行想象與冥思的烏托邦,是精神的世外桃源。從莫奈到后來的波納爾、薩金特、克利、康定斯基和馬蒂斯等畫家的作品,都從自己或他人的園林中獲得過靈感。
[畫家和他們的花園 “也許成為畫家這件事還要歸功于美麗的花朵!”]

“莫奈是非常出色的藝術家園藝師”,本次展覽的展覽策展人安·杜馬表示:“沒有任何一個藝術家會如他一般認真嚴肅并對此頗有研究”。和其他畫家比起來,莫奈是因他花園主題作品而聞名的,尤其是他在諾曼底的吉維尼小鎮創作的作品。從19世紀90年代中莫奈買下房子和周邊土地之后,他就開始重新設計花園的每一個細節。一些有異國風情的植物也出現在花園里,比如鳶尾花和菊花。吉維尼不僅成為莫奈生活的重心,也成為了他藝術的核心:這個花園成為他最后20年生命里的創作主題。從早期的Spring Flowers(1864)到后期對光下睡蓮的描繪:莫奈的作品是“描繪現代園林”展覽的核心。他自己曾經說過“也許成為畫家這件事還要歸功于美麗的花朵”!

本次將展出的法國藝術家皮爾。波納爾的作品“在花園中讀書”中,一個女人斜倚在躺椅上。在這幅作品的中央是一顆大樹,在其生動筆觸所勾勒的遠處的曠野中顯得格外出挑,同時也與花園本身自由隨性的特點相呼應。正如策展人安。杜馬所說,“這幅畫看起來既是一幅風景作品,又是一幅園林作品”。

藝術家對園林迷戀的時代不只出現在印象派中。馬蒂斯、克里姆特和康定斯基都在花園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啟發。康定斯基在他給德國藝術家加布里勒·明特的信中曾提到,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考慮萵苣和草莓的生長。但是他們都沒有像德國表現主義先鋒畫家埃米兒·諾爾德那樣在作品中表現出藝術與園林持續性的關系。1927年,諾爾德在德國北部和丹麥邊境設計了自己的房子。在那里,他生活了一輩子,一直到1956年去世。在梵高的長期影響下,諾爾德的作品多以強烈的色彩為主,而且他在自己的住所種的花為實驗提供了很大的機會。他還栽種了以他和他的妻子首字母為形狀的兩個花圃。

索羅拉的《路易斯·康福特·蒂梵尼》肖像作品是本次展覽中最具有魅力的作品之一,畫中所畫的蒂凡尼是美國著名的彩繪玻璃設計師,該作品創作于長島花園里的畫架上。索羅拉是當時西班牙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在馬德里建造了屬于自己的美麗花園。索羅拉的靈感來自于西班牙傳統伊斯蘭花園,并且這座花園的過人之處在于正式的區域由花朵和裝飾的瓷磚、石塊路面相結合。1932年這所房子被改建為博物館,花園最近也被重新整修過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