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悲憤出詩人,亂世出英雄”。生于濠州鐘離的農民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喪失父母后入寺為僧,青年時代參加紅巾軍抗元并改名為元璋,受到郭子興賞識而獲得重用。有勇有謀的朱元璋經過十余年東征西戰,在群雄逐鹿中最終勝出,1368年(洪武元年)定都南京,開啟了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努力發展生產,注重文教事業,加強中央集權制建設,嚴懲貪贓枉法,國家實力迅速增長,開創了史上所謂的“洪武之治”。
盡管朱元璋早年家貧受苦,未能受到良好教育,但出家后接受過佛家文化熏陶。朱元璋能寫詩文,所作不乏雄莽豪放氣勢。像“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詠菊》)、“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釣鉤,稱我江山有幾多”(《詠燕子磯》)等均為不少人耳熟能詳。
朱元璋亦能書法,尤以行體、草書見長,還能榜書。明代朱謀垔《續書史會要》評價稱:“(明)太祖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御書‘第一山’三大字于鳳陽龍興寺,妙入神品。”晚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亦稱:“明太祖書雄強無敵”。但客觀來看其藝術成就并不太高。這幅紙本行書墨跡《大軍帖》,就是他在元末至正27年(1367年)12月寫給北伐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的手令,是其存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該帖具體釋文如下:“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省院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于軍中,甚是憂慮。恐大軍下營及行兵,此等雜于軍隊中,忽白日遇敵不便,夜間遇偷寨者亦不便。況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門,難以姑假補之。親筆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員,無分星夜發來布列于南方觀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決無患已。如濟寧陳平章、盧平章等家小,東平馬德家小,盡數發來。至京之后,安下穩當。卻遣家人一名,前赴彼舊官去處言,信人心可動。朱(系其“朱”字花押)。”該手跡上另鈐有“永瑢”、“張珩審定真跡”等五方鑒藏印。
這件書法筆墨遒勁有力,率真流暢,字體深沉,章法不囿陳規。整幅手跡字體挺拔,生動自然,充溢著個人心性,不乏王者之氣與風采魅力。
通過朱元璋的傳世詩作及書法墨跡可見,這些詩文書法皆如其人,大多富有帝王氣魄。其實他并非像世上有人認為的那樣,乃胸無點墨的一介武夫或草莽英雄。治國安邦,沒有文化那是萬萬不能的!(李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