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東2012年在和田寫生作品《北》去年在威尼斯展出

藍色系列在空城記展覽中收獲好評

新京報2015“最藝術”榜單揭曉,劉小東獲“年度藝術家”。劉小東很早便在歐美藝壇亮相。去年,西方藝壇便迎來一次其藝術實踐在歐洲首次全方位的呈現。劉小東說,2015年他所做的就是敞開了給人看一個藝術家十多年的歷程。
新京報2015“最藝術”榜單揭曉
年度藝術家
劉小東
年度展覽
1。隨心而行:肖恩·斯庫利藝術展
2。吳大羽文獻展——被遺忘、被發現的星
3。威廉·肯特里奇:樣板札記
4。石渠寶笈特展
5。刁德謙回顧展
6。蛇杖II——黃永砅國際巡回展
7。黑白的力量——凱綏·珂勒惠支經典作品展
8。博特羅在中國:費爾南多·博特羅作品展
9。上世紀——呂勝中個展
10。至愛之塑——雕塑家王臨乙、王合內夫婦作品文獻紀念展
年度事件
排隊10小時,看一眼《清明上河圖》
感映凡·高展引爭議
“追逐”大衛·霍克尼、小野洋子
劉益謙等重金砸向西方藝術品
馬云、曾梵志合作拍賣
年度場館
故宮博物院
中央美院美術館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紅磚美術館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小東很早便在歐美藝壇亮相。去年,西方藝壇便迎來一次其藝術實踐在歐洲首次全方位的呈現。而新書《一公分》的出版又讓劉小東過了一把文學家的癮。劉小東說,2015年他所做的就是敞開了給人看一個藝術家十多年的歷程。對于被外界稱道的強悍的寫實生命力,劉小東說,那是因為“既然趕上這個時代了,藝術家就要有所表達。”
“因地制宜”登陸威尼斯
第一次把我的過去十年敞開給人看
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劉小東個展“因地制宜”登陸威尼斯圣喬治島。在他看來,該展無疑是其藝術生涯中重要的一次,“對于藝術家來說,十年差不多就能讓外界知道你在做什么了。”
劉小東屬于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中最早受到西方關注的一撥。1993年,“紅星照耀中國”藝術展在美國紐約舉行,劉小東和喻紅都在受邀之列。劉小東在美國待了整整一年。美國之行讓他更堅定了創作要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的風格,要畫很糾纏的東西,畫很復雜的社會背景。此后,憑借在三峽寫生的《三峽大移民》《溫床》《三峽新移民》,劉小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奔赴現場,與中國現實糾纏的創作方式,從北川到太湖,再到新疆,從中國到泰國、古巴、以色列……
這種無國界現場寫生的能力讓陳丹青都佩服,陳丹青評價說,“劉小東到地球上選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畫。新的時代會出現劉小東這樣的人,無偏見地看待任何被畫對象。這是我見過很稀罕的一種才華,一種人格。”
而這一次在威尼斯的展覽,劉小東拿出其十年來的創作呈現其一路走過來的旅程,“其實之前我也沒有見過自己那么多的作品集中在一個空間展出,這對我也是一個新鮮的角度。”
當然這并不是劉小東在2015年交出的全部成績單。除了讓外界看到其過去十年的創作外,劉小東還用一場在北京798林冠藝術基金會的新作展“空城記”呈現了其敏捷的觀察力及對藝術不斷的突破。類似那組“藍色”系列紙上作品便成為一大亮點。
劉小東告訴記者,空城記中講述的其實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是中國當下的工業文明,城市化不斷發展農業卻后退了,事實上也是西方19世紀的社會在中國重演,“一方面,我們緬懷舊時代,另一方面對新時代充滿驚奇和質疑。對于這些,都要無愧于生命地去表達。”
當一回文學家出版《一公分》
看起來容易,其實我用了十年
藝術家頭銜之外,劉小東在2015年也有了一次“文學家”的嘗試,新書《一公分:劉小東日記》正式出版。這是伴著劉小東獨特創作方式而有的結晶,收錄了他十年來的繪畫日記,起于《十八羅漢》止于《向南飛》。新書的名字是劉小東取的,這原本是他為自己2013年的一組畫作定的名字,當時的他游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畫了一批畫,每張畫都由兩塊畫布組成,中間有一公分的距離,暗示無法愈合的巴以關系,“本來想把這組畫命名為一公分,但后來還是延續了我在哪畫就用哪命名的方法。這樣更加中立,更加去文學色彩。但出書則不一樣,要稍稍有點味道。我是覺得我離自己想達到的還有距離,就用了一公分來命名。”
劉小東告訴記者,出書源于編輯的夸獎,“說我的文章寫得好,我容易忘乎所以,就真把自己當成文學家了。這樣看來好像當個作家很容易,其實很難。回想起來,如果真是為了寫書的話,我整整用了10年。”事實上,最初劉小東寫這些東西是為給自己存點資料,“對一個人來說,自己的生活痕跡還是很重要的。沒想到積攢成冊后還能出版,搞文學的還夸我,我就美滋滋的。”
雖然美滋滋,但劉小東在內心里認定藝術的門類都是相通的,“別人僅僅把我當成具象畫家,其實,在我寫生的過程中有日記、有電影,它們和繪畫一樣都是藝術痕跡。藝術是有限制的,在這段被限制的時間內,一切皆為藝術。”
[2016計劃]
3月多哈美術館群展,將呈現多哈當地風俗人情的新作。
4月將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舉辦全新個展,創作與意大利有關。如一些意大利唐人街的生活,同時也會有關于敘利亞難民的創作。
5月,威尼斯“因地制宜”展和798林冠藝術基金會“空城記”兩部分作品將合流,在丹麥林冠總部展出。
■ 對話
現在去西方辦展要慎重
新京報:此次個展與你第一次在西方辦展相隔了20余年,你覺得西方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察視角有否改變?
劉小東:之前我在西方的展覽都比較小型,這次比較大。西方當年對中國當代藝術是有好奇心的,有一種愛護弱者的心態。而今天中國當代藝術有點霸占市場主流,所以現在的觀眾都是抱著反感中國當代藝術的心態來看的。這時你再出手還能否獲得一定敬意,確實需要真東西。因為好奇、憐憫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現在我們在西方做展覽比上世紀90年代要慎重。那時的展覽確實很新鮮,所有的藝術面貌對西方來講都是新的。而現在中國藝術家在國際上的交流需要的是既嚴肅又輕松的平臺,每個藝術家都在一個從容的平臺上施展,互相借鑒,互相啟發。
新京報:去現場寫生已經成為你獨特的創作方式,它的魅力到底在哪?
劉小東:去現場能生發很多新鮮的血液、營養。事先想好的東西到了現場才會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就得變。這種方式還挺鍛煉人的,對我是種很好的鍛煉。在熟悉的土壤中,切入點是容易的,而且容易找到幽默的地方。在陌生的國土如何表達幽默感,則很困難。我試著突破這一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