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香仙忘歸 136CM-24CM

七賢 138CM-34CM

顧平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研究員、民盟中央美術院常務院長、中國畫碩士生導師。顧平從南通調往南京工作,現在又在北京發展。顧平以酣暢淋漓的筆法表現了人物和山水,畫面充滿詩情。多年來他們一直致力于魏晉之風的繪畫創作,力求用當下的筆墨語境再現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獲業界一致好評。
著名畫家袁運甫先生多年前就評價顧平的作品,“既有南方山水的溫潤靈秀又有晉人瀟灑豪邁,更有北方山水的雄強氣派,難得的是他將人物融入山水之中,筆寫山水幽情,圖繪文人風騷,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繪畫風格”。

顧平所倡導的“逍遙山水”中國畫精神,實為人與山水的當下互動,一是描繪人在自然山水中的歡愉賞景的狀態,二是描繪人與自然的精神融合。顧平所畫的逍遙山水系列組畫有“竹林七賢”、“蘭亭修禊”、“西園雅集”、“論語-詠志”、“香山九老”、“琴棋書畫”等,
2015年顧平應邀在南通博物苑、泰州羙術館、南京同曦藝術館分別舉辦了三個“林泉雅致•顧平逍遙山水中國畫展”的重要個展,并且在南通丶南京舉辦了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包括被譽為江蘇美術界“三駕馬車”的著名美術評論家左莊偉、馬鴻增、丁濤,以及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白欲曉教授、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國樂系主任張尊連教授丶南通大學學報執行主輯鄧樂群教授等在內的美術批評家、哲學家、音樂家、文學家、媒體人等跨界專家都應邀參與了研討會?!睹佬g報》總編助理謝海先生主持了兩場研討會。他們一致對顧平創造的賦有當下精神內涵對照的“逍遙山水畫”做了高度的評價,也對“逍遙山水”精神做了更深層次的學術上的梳理和價值判斷。
正如,顧平作品重要收藏家代表同曦集團董事長陳廣川所說,“我很向往的就是顧平畫里那種生活狀態。平時忙了累了,能夠有地方去住一住,有二畝地去種種,有點自己可支配的閑暇時間,說實話我在顧平老師的畫展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正好符合了我們這種忙碌企業家的心境。我相信他的這些畫和他的這種思想、意境、和一些內涵,會受到很多的、像我這樣的行業忙碌當中的一些勞動者的喜愛。顧平老師的畫確確實實非常的好,非常的能打動人心,讓人看起來非常喜歡。他的畫往家里面一掛,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一看,這個心情自然而然就好起來了、心就熱起來了。而且他在用筆、用墨等各方面都很好”。

惠風和暢 100CM-68CM

“林泉雅致•顧平逍遙山水中國畫展”學術研討會(摘要)
主持人謝海:顧平的逍遙山水跟魏晉是有上下文關系的
顧平是南通土生土長培養出來的藝術家,然后到了南京上學,之后又回到他的故鄉干了二十多年,是南京把他挖過來的,后來又調往國家畫院。今天研討會的主題為“林泉雅致”,讀過美術史的人都知道郭熙的兒子郭思寫過一本書叫《林泉高致》,《林泉高致》完全是繼承了六朝時期宗炳的暢神、臥游的這些理念之后一本集大成的綜述,一個美術類的典籍。而顧平真正的生發點是在他的逍遙山水里,他的逍遙山水跟魏晉是有上下文關系的。在他的作品當中,我們從他最早的成名作《竹林七賢》開始,其實他一直是懷念的,或者用自己的作品追釋著的,就是那個時代人的生活狀態,那種對自然的無限向往,而這種作品的體現,這種品格,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F在的藝術家在畫這些作品的時候會有這樣那樣的顧忌,這樣那樣的想法,其實從畫面上所表現出來的恰恰是一些非常表象的東西。我一直說可能只有江浙人,他才能真正理解自然能饋予我們什么。顧平也是其中一個代表,一個不可繞開的代表。——謝海(《美術報》總編助理)
白欲曉:顧平繪畫創造的“仁智的逍遙”我們今天非常需要的
顧平來自南通的一個文化世家,文化學養和藝術修養深厚。顧平畫展主題為“逍遙山水”。因為我是研究道家的緣故,非常喜歡“逍遙”所代表的境界與風度。其實在傳統文化中,對逍遙的理解和領悟是經過發展的。看過畫展后,感覺到對于逍遙又有新的的理解。
“逍遙”一語出自于莊子《逍遙游》。莊子是無待逍遙,郭象是適性逍遙,佛家稱明至人之心的逍遙。我看顧平先生的畫展,最想看到的是如何表現逍遙。我有一個非常詫異的感覺,因為在我的心目中,在我對道家的感受中,我認為道家的人是蕭瑟的和落寞的,但顧平先生的山水畫中,則呈現為一種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逍遙,其中的人物與宇宙自然為一體,逍遙自適充滿生機和快樂。他所畫的孔子問道于老子,孔子與學生交流“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場景,具有仁與智的感悟,姑且稱之為“仁智的逍遙”。這種逍遙在我們今天是非常需要,因為我們不能不依賴于任何條件生存與這個世界,所以莊子的無待的逍遙在歷史上沒有實現,今天也很難實現;郭象的自適其性的逍遙則有一種犬儒主義的態度;佛教的逍遙所明的心是佛性,一般人也非常難做到。
顧平所畫的逍遙山水,提倡一種仁者的快樂和智者的感悟,在我們今天有重要的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這是我在顧平先生的畫里讀出來的。——白欲曉(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左莊偉:顧平表現的是秉承了魏晉生活的一種態度
顧平畢業于我們南師,南師遵循徐悲鴻的教學理念,儀式注重人才培養,二是要求一專多能。南師的學生代表了江蘇一流的水平,尤其是山水畫,不比北京差。改革開放以后,畫家的創作大都變得既有傳統,又有現代觀念,也受到西方繪畫影響,但藝術表現一直反映著時代的審美。顧平的展覽主題叫“逍遙山水”,他表現的是秉承了魏晉生活的一種態度。魏晉南北朝是個大變動的時代,文人大都避世山林,縱情山水,今天這個躁動的社會回味魏晉時代,的確容易讓人產生對魏晉的追尋和向往,魏晉文人的生活是我們所希望的生活。
有一點,顧平的山水畫,其實是人物山水畫,人物在山水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活動的很明顯。顧平將人物與山水一起安排,既有藝術性,又有精神性。另外,他的人物造型也很抒情,這一點很有特色。宋代以后,中國人物畫的地位被山水畫替代,雖然有時候山水畫中有一些人物活動,但人物都不占主要地位的。明清時期,人物畫又有了幾次變化,比如陳老蓮的變形人物畫。顧平的人物畫也有點陳老蓮的趣味,但又加了些民間藝術的元素和自己的東西,造型詼諧,主要以情為重。他的人物畫,不論是山水中的人物,還是單純的人物畫,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強調趣味,用線很活潑,可見他的藝術高度。所以,我說顧平是從傳統走進現代的畫家。——左莊偉(著名美術評論家、教授)
馬鴻增:顧平的畫可以用一個“雅”字來概括
取材古雅。顧平的作品將山水與人物結合,形式上就顯得非常古雅。人物與山水的結合自古就有這個傳統,比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是選了人物與山水相融的角度,再如美術史上的《竹林七賢》、《蘭亭修契》、《飲中八仙》、《香山九老》等系列的作品,都是將人物活動置于山水背景里。
形象諧雅。顧平畫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悠哉游哉,自在自得,所有的人物都很開心,帶著點幽默和夸張,亦莊亦諧,是一種詼諧幽默的感覺。
筆墨放雅。顧平的用筆非常輕松利落,不管是人物還是山水,用筆都很輕快,與畫面的已經形成了一體。——馬鴻增(著名美術評論家、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丁濤:顧平的畫喚醒現代人對山水自然的向往
顧平的逍遙山水是在喧鬧的現代都市中保持一份寧靜的生活,他的逍遙,就是為了避開現實世界的喧鬧。這是第一,叫逍遙山水的點題。
顧平畫的比較多的題材是“竹林七賢”,是通過作品表達對古人的向往。這種表達形成了一個顧平山水畫的基本面貌。竹林七賢是那個特定的時代造成的,那個年代出現了很多品評文章,比如《文心雕龍》、《畫品》等。顧平不用文字,用畫筆表現,喚醒現代人對山水自然的向往,說的現代一點,可以稱其為環保山水。
山水畫分南派和北派,北派的硬一點干一點,南派的文氣一點。顧平的山水畫很滋潤,山與山之間呼應的很好,人物表情刻畫吸收了漫畫的因素,增加了很多趣味性。——丁濤(著名美術評論家、教授)
樊波:顧平的作品人物形象和山水形象是渾然一體的
逍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逍遙”這個概念最早提出的是莊子,《莊子》一書第一篇就是《逍遙游》,逍遙是全書的靈魂,其中的一些語句,比如“無人之極”、“天之蒼茫”等,歌頌的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自由的品格,自由的狀態,自由的趣味。
南京是中國山水畫真正的故鄉,山水畫的濫觴之作《洛神賦》就是誕生在南京,五代山水畫成熟時期的董源、巨然也活動在南京人。顧平現在是在北京發展了,其實最能代表當代山水畫高度的畫家還是在南京。當然,顧平的山水畫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他的作品人物形象和山水形象是渾然一體的,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畫山水畫不一定能把人物放到山水中去的,這方面傅抱石做得比較好。顧平的山水不能說和傅抱石的山水達到同一個水準,但是他畫里的山水是和人物能夠放到一起去的,而且營造的是一種境界。——樊波(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尊連:顧平用古法來表達現代人對現實的看法和認識
顧平對繪畫,對藝術,對人生有好多方面的看法,在我心里是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心目當中的顧老師是一個文化人,他不是單單的在繪畫書法這一部分上的造詣,關鍵是他有一個很深厚的文化底蘊。顧平對音樂的這個領悟也是讓我覺得比較吃驚的。其實藝術門類之間是互相交融,我覺得這是一個藝術家應該有的素養。不管你現在從事的是哪一門藝術,姊妹藝術之間的互相的借鑒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到一定的決定性作用。
我是搞二胡專業的,搞民族音樂的,我們民族音樂這部分呢,首先從大的來講,它有一個傳承與創新的一個關系,所以我今天參加了顧老師這個發言以后,我有個感觸,其實顧老師是在于借古的這個形式然后表達當今現代人對這個傳統的一種敬畏,但是同時呢,又是借古喻今,用這個古法來表達現代人對這個現實的一種看法和認識,而我們這個民族音樂這一部分恰恰也有這方面的這種這個傳承,你比方說,你沒有了繼承傳統的這種根基,你現在東西就沒有生命力,你不接地氣,而只有傳統的東西你不往前發展你恰恰是古板死板,所以我覺得這兩部分的這個東西呢作為一個大方向來講,是我們當今這個搞藝術的人,尤其應該深層去思考的問題,就是傳統與現代,這一部分不管是美術繪畫,還是我們搞音樂是一個永遠談不完的一個課題,
跟顧平在北京接觸的這三年以來呢,有時候就很愿意聽他聊,聽他從美術繪畫這個方面往外放射,而且顧老師跟我們在一起也很喜歡我們音樂這些東西,包括古詩詞,包括文學,包括歷史,所以說我覺得呢,作為一個人呢,作為一個藝術家這個整體發展,其實他是需要全方位的。張尊連(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國樂系主任、教授)
鄧樂群:顧平的繪畫就是典型的文人畫,詩人畫
顧平的繪畫就是典型的文人畫,詩人畫。那么當代世界可以說一個節欲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在追求一種精神上解脫、解放,那么顧平的逍遙山水真實是表達了這樣一種人的詩意的追求。
藝術和文學的關系,藝文自古以來是相通的,不僅是藝文相通,生活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相通的,真正的文藝工作者他的成就來自于生活,來自于生活的感受,我們說杜甫,他的吟馬詩為什么寫得那么好,寫了二十六首,非常生動,非常形象,把馬的各種形態、各種氣勢都寫出來。后來我知道,杜甫他本身根本不像人們所說的,是一個很文弱的、老年哭哭啼啼、瘦骨嶙丁的,不是的。唐代的詩人里面真正的貴族公子是杜甫,不是李白,李白是商人的兒子。杜甫可以講從西晉杜預開始,整整二十代,世代都是做大官的,他的父親也是官至知府。杜甫三十多歲他才結婚,爺爺去世,他漫游天下,結交朋友,學習各種各樣的本事。那么,杜甫的吟馬詩為什么寫那么好,他是精通騎術,善鑒良馬,他騎馬技術非常高超,而且,他的劍術非常好。那么,我們看杜浦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人們評王維的,但是,更多人因為是杜甫的畫,也是賦有詩情畫意。那么,杜甫能講他愛好藝術,杜甫的書法寫非常好,當時唐代的許多著名書畫家都拜訪過杜甫,杜甫也留下了一些碑帖,但后來在歷史上都消失了。很多畫家的朋友和畫家都是他的朋友。所以在他的山水田園詩里面,他把對書畫的心靈融入于他的山水詩中。另外一個是杜甫的山水、杜甫的文若詩所涉及的鳥樹草木蟲魚 等種目繁多,意象貼現,那么對于杜甫來講是采藥狩獵的身影。在安史之亂中,他十多年的流浪生活中,這種采藥實際上給了他生活的很大幫助。在四川、在湖南的長沙,生活困苦的時候,他賣藥為生,藥賣完了又到山里去采集。所以,在他的詩里面,這些鳥樹蟲木、各種各樣的情態,他表現得非常細膩。另外我們知道杜甫的閑趣詩也寫得非常好,這個對于杜甫來講他很善于,他參禪論道,佛教、道教他結交了很多朋友。所以,他的閑趣詩面,我們看到充滿了禪意,道家禪意。杜甫的詩歌,他的音樂非常好,如我們的音樂教授所說:音樂和文學、藝術都是相通的。杜甫能吹簫、吹笛,能夠彈琴。所以我們看看杜甫的秋興八首,富有韻律??傊畞碇v杜甫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之高的文學成就,就在于他長期的深刻長期生活經歷。他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這些才能反映在他的文學作品里面,也就使得他的文學作品千懷萬轉,寄托遙心。
顧平不但是位畫家,同時也是位文人,一位詩人,我們看到他的畫里面題下了很多詩作,這些詩作可謂別具一格。顧平的文章寫得也非常樸實,他還有多種愛好,他也愛好收藏,愛好和朋友品茶,愛好到處游玩。所以人尤其我們從事藝術工作的,一定要拓展自己的視野,要豐富自己的生活,這樣各種生活最終都深刻地反映在你的作品中,得到反映。鄧樂群(南通大學學報執行主編、教授)
王平:顧平的山水畫是一個安放現代人心靈的場所
顧平是在我們現在社會現實的一個當下,努力地去營造人類的一個精神家園,這是他的一個終極目標。所以家園里面是一些什么人,是什么地方的山是什么樣的樹,我認為在他看來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現在中國現代化來的太快,我們的GDP也上升的太快,因為太快就產生了很多弊病,我們的鄉村文化比幾千年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消失的都快,在我們城市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當中,我們的鄉村文化在被蠶食,甚至有的地方已經完全消失了。這是一個非常痛心的歷史階段,其實我們現在看一些鄉村游非常熱門,比如網上的民居就非常受追捧。這是為什么呢?人到了一定的物質生活滿足以后,他就需要尋求精神上的安慰,這種安慰到大城市,比如到南京新街口,是找不到的。在大都市找不到,就要到鄉村去,其實我們人就來自于大自然。中國是一個充滿著詩意和神話的一個國度,這和西方世界不一樣。
可以說在現代社會當中,我們進入了信息化,我們的通信我們的交通是世界一流的,但是我們的心靈缺少安放的場所。我們到老家去,過去熟悉的鄉村去已經完全改變了,街道沒有了河流污染了人的面貌也都變掉了,現在好多鄉村游也在變味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現代人物質生活滿足以后他們需要一個精神安慰,因此我從顧平山水里面看到的是在營造一片人類終極的精神家園,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感受。我們找到一個安放心靈的場所,我想這也是中國山水畫和世界其他繪畫比較起來的一個優勢。
在顧平的山水畫中他并不是具體的描繪哪一座山,或者描繪哪一個人,我根據顧平的山水梳理了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他的山水畫是抽象與具象相結合,或者說是在抽象山水與具象山水之間,我們看到的山和水,不在于他畫的是黃山、泰山還是九華山,他畫的是一種意向性的山,山水里面人物的活動也都是下棋、賞畫、吟唱、飲酒、垂釣等,這是人們非常休閑的一種生活狀態,這就是我們排除了世俗的那種生活而進入到一種精神享受的層面,這就是第一個特點,抽象和具象相結合。第二、我覺得這里面特別要說的是他的筆墨的純粹性,他這里面非常強調筆墨,這里面無論是點、線、面的表達還是畫面的一種構成,還是非常強調中國傳統繪畫的純粹性,就是一種文人化的一種表達。剛才有專家說到了他的用筆比較瀟灑,比較蕭散,我認為這是一種文人化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一種展現,我要給的一個詞就是“形散意不散”。第三、形式的傳統性和意向的現代性,我們看到顧平作品的形式,不管是造型也好還是表達的內容也好,都非常傳統,極其傳統,但是這里面透出來的意向又是非常的現代,他給予了我們現代人的一種心靈需求,所以剛才陳總說他在工作累了以后就想有這么一張畫掛著,這正符合我們古代文人畫的可居可游的審美要求。概括起來說就是顧平的山水畫是一個安放現代人心靈的場所。——王平(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
李忠明:顧平用繪畫對魏晉風度作了最好的契合
古代文人和藝術家是互通的,在顧平的畫里面,無論是香山九老、竹林七賢、包括蘭亭修葺,或者孔子、老子、屈原等等,又看到了我熟悉的世界,只不過換了一種藝術形式,比我從文字里面理解的感覺更親切。顧平數十年如一日追求傳統文人雅致的生活,這在當下社會來看很難得。
其中有兩點:一個是他對魏晉遺風的向往和他對那個世界的契合,所以他能用自己的繪畫藝術抒發對魏晉風度風骨的仰慕、學習、研究,并作最好的契合。
另一個是,我們知道傳統相對的是現代,自然相對的是現實,魏晉時代的那些名士,他們的風度,他們魏晉風骨的形成,是時代的產物。國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們迫不得已轉向內心自然的寧靜的追求。顧平在這樣一個太平盛世,他仍然有這樣的精神向往,體現出一種不管是對現實對當下,都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從這個方面來說這是十分難得的,今天的藝術家還能夠敢于用自己的創作宣泄這樣的一份情感,所以我很喜歡。還有我看了很多明清時期文人的山水畫,顧平先生前面提的很多關于人物的問題,從我的感覺來看,顧平的這些作品主要不是寄情山水,山水只是背景,以人物為主,人物不但多還非常生動,不但畫得好而且自然。山水成了他人物的襯托,是背后的支撐,他更多的是突出了人。明清以來大量山水畫里面當然也有人,但是那些人只是點綴,支撐畫面的還是山水。顧平突出人物、突出人物狀態的作品值得關注。——李忠明(南信大語言文化學院院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