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心得
我比較喜歡被時間洗禮過的事物,就像我喜歡石窟壁畫,不光是因為她藝術上的精湛,更多的是她經過時間的沖刷,已經變得不清不楚的那種渾然天成的感覺,這樣的藝術作品人完成了一半,另外一半是由時間完成的。
我很追求這種審美趣味,因為我覺得這樣的語境厚重。油畫應該有時間感,應該有沉淀,就像是陳年的紅酒,層層都是有味道的。藝術作品同樣應該有她自身的層次,每一層都能剝出點東西。這樣的作品才會顯得厚重和耐人尋味。
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我比較喜歡一種自然的呈現狀態,正像是一種雕鑿,這也是我自身的一種審美偏執。我所選擇的的表現主題既不是完全自然形成的風光,也不是百分百人為制作的,我比較喜歡那些經過時間的沖刷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形態,而卻有保留一些原先痕跡的物象,因為她們被時間給豐富了,顯得更為沉著,更為厚重,更為豐滿,這更像是一種自然與人合作完成的作品,我所追求的正是去表達這種感受,所以我在表現上盡量去呈現這樣一種語感。無論是敦煌石窟,還是老唐卡與書籍,或是那些飽經滄桑寺廟和教堂,無不存在于一種在慢慢逝去的狀態之中,這也一種時間狀態,我把這種狀態帶到了我的繪畫中,從一開始面對一張空白的畫布,可謂是從無到有,再讓她慢慢的消失,又從有到無,中間會有好幾遍這樣的反復,我也不知道會在那一刻停下來,換句話說我并不清楚一張畫應該在什么時候才算完成,只是當我覺得她接近我要的狀態時我便不再做加法或者減法了。我比較喜歡齊白石的那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從某種程度上說,時間帶給物象的正是處在存在與虛無之間。繪畫亦是如是,不可能絕對意義上的去說明某種情感或是道理,也就是不可能成為哲學理論的圖解,更不應該成為畫家個性張揚的宣泄品,其實我們能抓住的只是非常表面的一種語感,而在這語感背后所產生的意義則是需要觀者的共鳴。

耿牧 月夜觀音頌 布面油畫 120×80cm 2014

耿牧 大隱觀音頌 布面油畫 120×80cm 2014

耿牧 自在菩薩 布面油畫 150×120cm 2014

耿牧 聞聽 布面油畫 109×69cm 2014

耿牧 度母贊 布面油畫 150×120cm 2014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