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世界的目光,我并不焦灼,因為我的身外與內心是兩個世界。對身外的事物,我認為它是永遠喧囂變化的,而我的內心卻永遠安睡在藝術的溫床上,使我享受 平和、淡泊和永恒。”——這是著名雕塑藝術家王少軍不止一次說過的話,也是他多年創作實踐和學術思考中始終堅持的理念。日前,王少軍現身深圳,與深圳小燕 畫院師生、家長暢談繪畫和雕塑藝術,通過一幅幅作品,將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
晶報記者 程瑛
“我的繪畫不全是
為雕塑打草稿”
時隔近20年再來深圳,這座國際大都市的變化令王少軍不禁感嘆,“如今的深圳,不只經濟上騰飛,深圳人更在積極尋求自己的精神世界。”當晚的整場講座,便圍繞王少軍創作中的精神世界展開。
身為著名雕塑家,實際上,王少軍的繪畫作品同樣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正在東莞舉行的“2015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年度提名展”上,其水彩畫 作品與多位國內從事水彩等繪畫種類藝術創作的名家作品一同被展出。有人說,繪畫是王少軍為雕塑作品打的草稿,對此,他有不同意見,“我的繪畫不完全是雕塑 的草稿,其實繪畫完全可以獨立地表達。”
王少軍強調,自己是用畫來表達個人理念。“我會經常覺得潛意識里有奇怪的東西跟著我,就像另一個自己。”在其繪畫作品中,他多次利用這種想象,創作出關于 “我與另一個我如何相處”的主題作品。畫紙上是實實在在的人或物,然而看似簡單的構圖背后,卻藏著創作者頗具深意的表達。用王少軍的話說,這是用現實的形 象來表現思維上形而上的抽象化。除了喜歡將“我與另一個我”的故事畫下來,這是因為“潛意識里的那個我會讓現實中的我自省”,王少軍也常會畫下生活中的所 見所聞,或是對“神十上天”、“馬航失聯”如此新聞事件的有感而發。
離開都市三年
令天地開闊
藝術不是對現實對象的直接描摹,而要將其改變,加入自己奇異的形而上的想法再進行創作。王少軍說,這正是他作品中極力做到的藝術所具備的傳遞的特點。而之所以會有如此自我要求,他告訴晶報記者,這與那三年的援疆經歷關系密切。
當晚講座所展示的王少軍繪畫作品中,絕大多數均為其在新疆時期創作的。從沙漠、雪山、胡楊林,到玉器、石榴、哈密瓜,當然還少不了熱情好客的新疆人民。而 在這三年中,王少軍所積累的豐富素材,在其日后雕塑創作中也得以充分利用。“在城市待久了,人就容易自以為是,而到新疆后,天地大了,人就變小了。”援疆 的體驗讓王少軍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應該適時離開都市,去大自然中走走,“你會發現自己有多需要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廣袤更能讓你得到陶冶。”
三年援疆也讓王少軍鞏固了在生活中積累創作素材的習慣。“援疆三年,除了日常工作,很少有時間創作作品,累一天,下了班就想躺著睡覺。”但他有一個信念, “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專業上的追求。”于是,他利用所有空閑時間,畫下自己所見所想。時至今日,在中央美院承擔教學和行政等多項工作的王少軍,每天也非常 忙碌,但他從未讓自己停下,“白天是完全沒時間了,我都是利用夜里的時間,創作也好,積累素材也罷,一直在做。”他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必須保持自己的 藝術生命,“這也是本能,要不然就死了”。
沒有無思想學生
需老師多花時間
如今,已為國內美術教育事業工作多年的王少軍,還致力于將自己的創作思路與素材積累習慣傳授給弟子們。“當然,不光是我自己的學生,還包括目前國內很多學 習雕塑、甚至學習各種美術門類的孩子們,在這一點上還做得遠遠不夠。學藝術絕不是簡單地學技能,而要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到創作中。”
當現場有老師提出現在的學生缺乏思想性時,王少軍并不同意這種提法,“在我看來,現代教育中沒有無思想的孩子,只是需要老師花更多時間讓其動心。”談到教 育,王少軍引用了蔡元培當年“用美育來救國”的說法。“對美理解越深的人,其一生做任何事都會獲益匪淺。因為美術就是要把握整體,把復雜的事提煉出來。而 學美術只是一個渠道,更重要的是加深對美的理解,讓自己變成一個美麗的人。”
相關鏈接
“態——王少軍藝術展”
日前,“態——王少軍藝術展”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據悉,展覽以“事兒”“角兒”“趣兒”三個板塊劃分出展廳中的不同區域。“事兒”的板塊集中展出了王少軍1990年前后寫實形態的雕塑作品。而與此相呼應 的是同為“事兒”板塊中的水彩作品,則展現了王少軍在2011-2013年援疆期間對新疆風土人情的所見所感。“角兒”中,《抱雞的人》、《心路》、 《道》等作品讓人忍俊不禁。而在“趣兒”部分,王少軍在擺件、印章等文玩上的刻畫,隨形而琢,因形生意,從又一個側面展現出他對傳統藝術的迷戀和將當代與 傳統相接的自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