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認為,他是清朝第一的書法家,他的作品被譽為神品。持這種論調的代表人物,是清朝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包氏是他的弟子,難免有些過譽之嫌,這里且不作爭論。但確實是他,豐富了篆書的表現形式,讓篆書重新獲得生命力。他就是鄧石如。
活躍于18世紀末的鄧石如是一位著名的篆刻家、書法家。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此軸篆書錄文一則(《篆書文》軸釋文),末隸書識:“頤齋大人屬書。鄧琰。”下鈐“鄧琰”、“石如”印二方。具體書寫時間不詳,但從題款名字看,應是鄧石如在嘉慶以前的作品。此軸書法用筆細勻,受《嶧山碑》及李陽冰篆法影響,使用羊毫中鋒,筆畫圓勁,收筆處略出鋒,呈尖峭狀,尚屬傳統玉筯篆之范疇。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后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隸書是從漢碑中出來的,結體緊密,貌豐骨勁,大氣磅礴,也使清代隸書的面目為之一新。
其楷書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行草書主要吸收晉、唐草法,筆法遲澀而飄逸。大字草書氣象開闊,意境蒼茫??傆^其四體書法,以篆書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了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其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于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并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樸,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