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東晉的畫家排座位,顧愷之要坐“頭把交椅”。他一個人身兼三個“綽號”:“畫絕”“文絕”和“癡絕”。意思是:他既是無與倫比的天才,又像頭腦不太正常的“傻冒”。
普通人可能想,那就和“雨人”差不多吧。但桓溫眼光獨到,說:千萬不要被他騙了,他是在裝瘋賣傻。
他的畫作最后畫眼睛
先說他的“畫絕”。
謝安對他有一個評語:自有蒼生以來,也沒有見過這樣的畫作。(“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短短10個字,將顧愷之推到了前無古人、至高無上的位置。
他的作品有一個特點:畫好以后,幾年都不點眼睛。
有人問為什么,他說:四肢的美和丑,和畫的精妙處沒有關系,傳神寫照,就在眼睛之中啊。
這就是成語“傳神寫照”的由來。
畫是“死”的,但給人的感覺是“活”的,就像真人似的,最關鍵一招在眼睛。這是顧愷之繪畫的“獨門絕技”。
建康的瓦官寺剛落成,僧人向在京城的官員們募捐,但是大家給得很少,沒有超過10萬的。一天,他們碰到顧愷之,也請他捐一點。顧愷之接過化緣簿,大筆一揮寫上:認捐100萬錢。
僧人被嚇壞了,看上去也不像土豪啊。顧愷之一臉認真,說:你們在寺里準備好一面嶄新白墻就可以了。
第二天,顧愷之把自己關在里面。過去一個多月,大門打開,僧人們一看,上面有一幅大型維摩詰(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像的壁畫,但沒有眼睛。大家有點疑惑,顧愷之說:等到開廟的那天,我畫眼睛,第一天來看的人要捐10萬錢,第二天捐5萬,第三天隨意捐。
消息傳出后,成了頭條新聞。那一天,人如潮涌,都想看看他是怎么畫眼睛的,分分鐘捐得100萬錢。顧愷之揮筆而成,維摩詰像頓時神采奕奕,四周掌聲雷動。
他想給殷仲堪畫像,但是殷仲堪一只眼瞎,不給他畫。顧愷之說:我畫得朦朧一點,如輕云蔽月,怎么樣呢?
殷仲堪這才答應,見到畫作后連聲稱妙。
顧愷之的代表作有《洛神賦圖》,《洛神賦》是曹植的名作,虛構了自己和洛神水邊相遇、彼此愛慕、黯然離別的傷感故事。顧愷之通過幾幅畫面把這個情節細致入微地描繪出來,如同一部精美的微電影。現在真跡已經不傳,留下的都是臨摹本。
他說出的話都成名句
再來看他的“文絕”。
他留下的名篇名作并不多,但每說一句話,很快成了流行的“金句”。
桓溫把江陵城修建得非常壯麗,他和一批賓客到漢江渡口處遠眺,說:這座城建得怎么樣?誰點評得好,我就發“紅包”。
顧愷之是他的幕僚,說:“遙望層城,丹樓如霞。”
桓溫大喜,賞給了他兩個美女。
這句話為什么好呢?古代神話中昆侖山有城九重,最上面一層叫“層城”,又叫天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內有不死之樹。這里巧妙地用了比喻的修辭。八個字的意思是:遠望高大的城闕,紅色的樓閣就像天上的彩霞。
既不著痕跡地奉承了桓溫,語言又優美。
他曾從會稽返回荊州,有人問:你能形容那里的美景嗎?
他答: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蘢,若云興霞蔚。
意思是:千重山巖相互比美,萬條溪水競相奔流。草木郁郁蔥蔥,像云霧彌漫,彩霞升騰。
桓溫去世后,顧愷之拜祭他的墓,大哭:“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
意思是:山已崩裂海水枯竭,魚鳥到哪里歸宿呢?
有人后來問他:你以前受桓公倚重,哭他的樣子可以描述嗎?
顧愷之答:“鼻如廣莫長風,眼如懸河決溜”。(或曰:“聲如震雷破山,淚如傾河注海。”)
意思是:鼻息如北風呼嘯,眼淚像瀑布不絕。(另一種說法是:哭聲像震雷可使山崩,淚水如江河傾注大海。)
桓溫認為他是“假傻”
再來看他的“癡絕”。
顧愷之出生沒多久,母親就去世了。他8歲時,纏住父親不放,問:我為什么沒有母親呢?
父親說,你有母親,只是她不在了。
顧愷之又問:那母親長得什么樣子?
父親一點一點地描述,顧愷之一次又一次地畫像。每次畫好之后,就問父親像不像,父親總說不錯,但還是有點不像。顧愷之反反復復地修改。終于有一天,父親說:像,真是太像了。
從此,顧愷之就把這個像掛在家中,當做母親還活著。
傳說他曾經愛上鄰家的女孩,但求愛無數遍,沒有成功。他畫了女孩的像,掛在墻壁上,用針釘她的心。奇怪的是,女孩從此每天心痛。顧愷之對她說:你心痛,就是因為我太想你了,可見對你的真情。
女孩同意了他的求愛,顧愷之偷偷拔去刺針,女孩病就好了。
顧愷之喜歡吃甘蔗,他每次都是先從甘蔗尾吃起,慢慢吃到甘蔗頭。和一般人正好相反,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吃。
顧愷之答:這樣吃才能漸入佳境呀!
意思是越吃越有味道,這就是成語“漸入佳境”的由來。
他有一次他要出遠門,把自己最得意的畫作收集起來,放在一個大柜子里,用封條封好,請桓玄代為保管。
桓玄在他走后,打開來一看,如獲至寶,全部拿走了,然后把空柜子封好。兩個月后,顧愷之回來,桓玄把空柜子給他,說:現在完璧歸趙。
顧愷之打開一看,什么都沒有。他開心得手舞足蹈:我肯定畫得太神了,有了靈性,人間留不住,羽化登天了。
有一天,桓玄送給顧愷之一片柳葉,說:這是“蟬翳葉”。蟬就是知了,翳就是遮蔽。民間傳說,知了躲藏的地方,有一片葉子蓋著,所以鳥雀看不到它,這片樹葉就叫“蟬翳葉”。
桓玄說:你把“蟬翳葉”擋住自己,就能隱身了。
顧愷之拿過葉子舉在眼前,問:你能看得見我嗎?
桓玄故意東張西望喊:你跑哪兒去了,我怎么看不到你啦?
顧愷之不吭氣,桓玄對著他撒尿。顧愷之更加高興,以為這片柳葉真是“隱身衣”,當做寶貝珍藏起來。
他是不是頭腦有問題呢?桓溫評價“癡黠各半”,意思是一半是癡愚,一半是狡黠。
顧愷之為什么要裝傻?他在桓溫、桓玄父子手下都做過事,但這兩個人都要顛覆政府,顧愷之是搞藝術的,不想參與亂七八糟的政治事件,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他只有裝瘋賣傻。所以在一次次的大風大浪中,他都能平安著陸,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吧。
409年,就是劉裕伐燕這一年,他平靜去世,活了62歲。
世上像他看得開的能有幾個呢?大多在紅塵之中奮力追逐,那就只有兩個結果:擊倒別人、被人擊倒。劉裕拉開大幕,血腥大戲上演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