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佴旻《兩朵玫瑰》2015年 69x45cm 紙本設色

楊佴旻《太行山》47×47cm 2003年作 紙本設色

作者:楊小濱
以藝術哲學角度來思考美學這個問題上,楊佴旻的作品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發和刺激。我相信很多觀者,當然也包括我,在楊佴旻的作品中發現了一些西方繪畫的因素,有塞尚或者是雷諾阿的因素,但是,仔細再看卻又不是。我覺得這個就是學術界所說的中西結合,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思考方式,通俗的說就好似混血兒,其實我見過的大部分混血兒都非常漂亮。但是要從理論上來界定的話,一定要說他的藝術是水乳交融或是結合的極其完美,我覺得反倒忽視了其中的某種難度,我說的難度是指楊佴旻的畫開拓了某種中西美學結合的可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似乎也可以說是把某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種轉化當中包括了某種對于東西方繪畫差異性的強調,這個是我在觀畫時候的感受,帶有某種驚訝或者陌生感。在二十世紀有些文藝理論里所說到的“陌生感”這樣的詞,觸動我對藝術評判的標準,即一種藝術的創造,一定要創造出一種跟之前不同的東西,所謂的不同,所謂的差異,就是有一種讓你覺得陌生的感覺,這是之前沒有看到過的,這種差異性,這種縫隙,驅使我們去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稱之為是某種張力,一方面是西方的某種元素,一方面是東方的技法,甚至是中國的精神如何注入到這樣一個西方的外在的面貌里面去。
自二十世紀以來,甚至更早,很多的藝術都在致力于某種所謂的“重寫”,因為我研究文學,所以我會用“重寫”這個文學上的字眼,那么對于繪畫可能是“重畫”。這個所謂的“重寫”就是把以前有過的東西進行改造,當然最極端的可能是那種“戲仿”:戲謔性的仿造。有的也不見得是“戲仿”,像安迪沃霍爾的那種畫夢露或者畫毛澤東就不完全是“戲畫”。但是你會看到他是把一個原本的東西做了重新的理解之后,又用他的方式把他重新的呈現出來。而這也是我在楊佴旻作品中所看到的。他把中國畫的某種傳統和西方繪畫的某種面貌做一個重新的解讀,作為重新的創造。用中國的精神怎樣去重新書寫一個也許是西方的題材。也有不少藝術大家談到過,水墨畫中傳統的黑白為主調,或者說是傳統水墨畫的主流。這個是在一個更大范圍里面,如何把傳統的中國美學精神建立在黑白的基礎上的美學,或文化精神。其實,我覺得這個黑白的美學精神可能跟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里面“陰陽”觀念的崇拜相關。把世界定位為成“陰陽”兩級,這樣一種黑白分明的世界。這樣一個文化思維方式其實蘊含了一種我把它稱作為欲望的美學,但這欲望美學又是一種反欲望美學,因為欲望是一種空缺的東西,在中國傳統的繪畫美學里面,它必須是要強調這個空缺的東西,強調這個欲望是給觀者一種要去填補的可能。也就是在黑白美學的水墨畫里,它不是要給予你欲望的滿足,而要給你的是一個空虛,這個空虛呼喚觀者去填補它。我覺得楊佴旻的探索,正是致力于把這種欲望的美學轉化為某種看起來沒有那么激烈的,但內里又是極為激烈的一種新型藝術。
我最近會出一本書叫做《欲望與絕爽》,用這個書名來概括楊佴旻的作品,貌似又有點不太恰當,因為我覺得他的色彩,非常協調,沒有那么夸張。我覺得楊佴旻的作品推動著中國文化黑白陰陽美學的轉變,這個轉變是現代性的,是純粹的欲望的美學,把他推向一個帶有某種快感的色彩方向。我覺得這個非常有意義,是對于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拓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