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12日是劃時代的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誕生175周年紀念日。在巴黎,歷時三年、耗資1600萬歐元整修一新的羅丹博物館盛裝開門。
羅丹被譽為米開朗琪羅之后的又一位雕塑大師。他的一只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只腳卻已邁入現代派的門坎 兒。這位當年被美術學院宣判為“毫無天分”的窮人,不但通透了美的秘密,而且使雕塑藝術突破了視覺愉悅,成為人的情感的表達、靈魂的再現。他不拘成規、上 下求索,不懼毀譽、百折不撓,在歷史的拐角,豎起了一座美學史上的豐碑。
連續三年被美術學院拒之門外,那么,“米開朗琪羅需要讀美術學院嗎?”
1840年11月12日,法國巴黎一幢破舊不堪的石砌灰泥大樓里,奧古斯特·羅丹出生了。他的父親,一位警察 部門的小辦事員,38歲才等來了這個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樸實的勞動婦女,給人做女傭,姐姐瑪麗是母親的好幫手。在父親看來,自己一家之所以過著緊巴巴的 窮日子,全是因為文化不夠的緣故。
羅丹5歲就被父親送進了為窮人開辦的耶穌會學校,學習宗教和算術、拉丁文。他本是個內向聽話的孩子,只是這些課程對他來說實在深奧了點,他喜歡的是畫畫。但學校不允許畫畫,為此他沒少挨老師的鞭子。不能反抗,他就偷偷將老師鐵板一樣冰冷的臉畫下來,感覺舒服多了。
14歲那年,學業一般的羅丹鼓起勇氣告訴父親,自己已經下定決心要以畫畫為生。一心望子成龍的父親氣不打一處 來,巴黎到處都有畫家,可瞧瞧他們的窮樣,有幾個能拿畫畫當職業換牛排吃?眼看父親又要抽出皮帶大發雷霆,姐姐瑪麗擋在了弟弟跟前。她溫聲細雨地勸說父 親,雕刻工、銅飾工還有細木工都是一門好手藝,既然弟弟喜歡畫畫,不如就讓他上工藝美術學校吧,那里學費全免,而食宿費,她會想法賺錢給弟弟的。
巴黎工藝美術學校是一所學習裝幀藝術的學校。后來的印象派畫家方丹·拉圖爾、盧古羅、埃德加·德加以及雕刻家 達魯都和羅丹一道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導師,就是與所謂的學院派背道而馳的奧拉斯·勒考克。后來的人們普遍認為,正是勒考克“離經叛道” 的教學,奠定了羅丹成為米開朗琪羅之后又一個劃時代大師的基礎。在這里,羅丹學到的第一課就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畫不一定都得漂亮——但必須有生 氣。”而勒考克推崇的倫勃朗和米開朗琪羅,對少年羅丹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貫穿了他的一生。
上午上課,下午臨摹,晚上做人體寫生,不到一年,羅丹的成績突飛猛進,已經可以從素描課進入油畫課了。但他遇 到了大麻煩——他買不起顏料,姐姐拋頭露面賣紀念章賺的錢,只夠他的食宿,他只能退學。勒考克看著面前這個得意門生,想到了一個主意:“到隔壁雕塑室試試 吧,即使成不了雕塑家——那一行買主不多石材卻極其費錢而且同行傾軋,你也能成為一流的石匠。”很多年后,功成名就的羅丹回憶起初進雕塑室的那一刻:“我 一段一段捏好手臂、頭和腿,然后把它們拼成一個整體,一下就領悟到了人體的整體結構——我要成為一名雕塑家。”
從學畫到學雕塑,父親的憤怒已經變成了絕望,雖然瑪麗承諾弟弟的食宿費由她承擔,但他還是認定自己養了個只會花錢的傻兒子。他能想到的唯一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學會石匠的活,要不你死的時候將會比我還窮。”
羅丹發奮學習,他要考巴黎美術學院,畢竟那才是成為一個被認可的雕塑家的正途。勒考克給他找了推薦人,雖然他 覺得論資排輩循規蹈矩的學院未必能教給羅丹多少藝術真諦。但第一年,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他選擇當時美院推崇的那種光滑規矩的塑法,還是落選;第三年,他 索性選擇了傳統的希臘風格……所有在場的考生考官都為他嘖嘖稱贊的時候,主考官卻在他的表格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此考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屬浪 費”,直接堵死了他求學的大門。
羅丹傷心欲絕,勒考克卻毫不在意,甚至還松了一口氣。他問羅丹:“米開朗琪羅需要讀美術學院嗎?”知徒莫如師,僅這一問,又燃起了羅丹的雄心壯志。他一邊在外打零工賺點生活費,一邊繼續追隨勒考克學習。
1862冬天,羅丹22歲了。這一年,一直為他做著犧牲的姐姐瑪麗終于要嫁人了,可惜遇人不淑,失戀的她進了 修道院,在那里郁郁而終。這是羅丹第一次真正直面死亡,他無法接受,覺得自己的活力和情感都追隨瑪麗而去了。不告而別的他走進了圣雅克街上圣餐長老會的修 道院,要出家為上帝服務。修道院院長艾瑪神父看出了年輕人避世的苦悶,給他拿來了新版的但丁的《神曲》,上面有多雷的蝕刻畫。翻著這本書,羅丹的心慢慢活 了起來,他又拿起了畫筆。接著艾瑪神父派他到花園翻土,捏著泥土,他的手又開始情不自禁的恢復了雕刻的本能——他的第一件署名作品《艾瑪神父》就此誕生。 面對這尊塑像,艾瑪神父說:“它使我看到了我普普通通的長相,使我免于自負,但它又充滿了感情,使我感到我是個人,真正的人。”他勸羅丹回到藝術中去, “用藝術為上帝服務”。
他的雕塑真實得會呼吸,每一件傳世杰作都曾經歷“藝術審判”
如今羅丹的雕塑《思想者》布滿世界各地,誰都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雕塑大師,一座美術史上的里程碑。然而,這位 被當時學院派拒之門外并譏諷為“野路子”的雕塑家,幾乎每一座杰作的誕生,都伴隨著一場“藝術審判”,高高坐在審判席上的,有如今早已籍籍無名的“大 師”、評論家,有被學院派左右的政府官僚,還有盲目從眾的那些藝術愛好者……
第一次審判發生在1877——1880年。那時他帶著剛剛完成的《青銅時代》回到巴黎。在這之前,他先是在巴 黎過著藝術家貧窮而快樂的生活,后因普法戰爭應征入伍,又迫于生計到布魯塞爾卡里埃-貝勒斯的工作室打工,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下成名雕刻家的名字。在窮愁潦 倒的日子里,朋友范·拉斯布爾資助了他100法郎,他用這筆錢跑到荷蘭、意大利,朝拜了勒考克推薦給他的兩位“藝術真諦”的化身——倫勃朗和米開朗琪羅的 留下的杰作。倫勃朗生前受盡羞辱,甚至被人稱為一個破產的、失敗的畫家,但他不曾因此逃避與命運的搏斗,不屈不撓地堅持用畫筆揭示人豐富多變的內心世界; 米開朗琪羅不分日夜的在石頭上勞作,功成名就而依然執著于新的表現手法,因為他,雕塑從神龕上走進人間,那些冰冷的石頭有了人的情感和溫度……這次朝圣激 起了羅丹的斗志,也讓他悟透了勒考克念茲在茲的藝術真諦——藝術即真實流淌的情感,用自然的眼睛發現美,用敏感的心捕捉情感的波紋,用藝術的手塑造靈魂。
《青銅時代》開啟了雕塑的羅丹時代。這是一尊真人大小的立像,他的頭微微后仰,頭上的右臂向后伸展,仿佛剛從 自然中被喚醒,眼睛還沒完全張開,臉上還帶著慵倦的安逸,腳步卻像一個旅人正要走向黎明……這是一個似動非動的時刻,青春的莊嚴力量和生命活力的不可遏 制,正在柔軟的肌膚下蓄力鼓脹,噴薄欲出。迥然于流行的沙龍雕塑,他是如此的真實,真實到令人能感覺到他羞澀的呼吸。1887年在布魯塞爾展出,有人妄猜 這樣的雕塑是不是用活人澆鑄的,盡管羅丹提交了模特的資料、工作時的照片,可是媒體似乎更愿意用活人澆鑄這樣驚悚的標題。到巴黎展出時,一時展廳里人潮洶 涌,羅丹被詛咒成了“傷風敗俗的騙子”。在他和朋友們歷經兩年據理力爭之下,政府主管決定舉行一次評審會,派出2批8位美術家,讓羅丹在他們面前現場創 作。委屈的羅丹接受了這個屈辱的挑戰,他抓起泥巴,靈感便源源不斷,很快,泥巴在他手下呈現出一個正邁步前行的人體輪廓。什么也不用說了,這個未完成的 《行走》,僅憑兩條無畏的腿已然說明了一切!羅丹成功了!盧森堡美術館以2200法郎收購《青銅時代》,法國政府邀請他為正在擬建的裝飾美術博物館雕塑一 個大門,為此在大學街給羅丹撥了一間明亮而寬敞的大工作室。羅丹這個名字,開始聲名遠播。此時,他已經40歲了。
如果按《青銅時代》的路子走下去,羅丹也許會順風順水享受上流社會藝術家的一切榮耀;但他之所以成為劃時代的 豐碑,就在于不斷地打破既有成規,不斷超越。加萊市政局向他訂制一座加萊義民的雕像,他們需要一個大無畏的英雄,但羅丹卻塑造了6個普通人的群像,他們自 愿犧牲走向敵營時,有悲憤有糾結有不舍有平靜,他們不是高高在上享受敬仰的英雄,而是腳踩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人。他塑造的雨果,是一位暫時休憩的老者,眼 睛已經疲倦、心潮卻還在肌膚下奔涌,他是裸體的,這超乎了法國民眾對雨果這位“民族英雄”的想象,巴黎市政府拒絕接受,因為這“太不體面”……
188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開幕的同一天,被大會拒絕的羅丹和他的摯友、同樣被學院派譏諷被民眾誤解的畫家莫奈,在博覽會場邊舉行聯展。87歲高齡的恩師勒考克趕來了,他鼓勵羅丹:“當批評變得特別尖刻和刺耳時,你要記住,超群的能力是我們同代人最不能饒恕的罪孽。”
羅丹塑造《巴爾扎克》的故事,已經成為藝術史上的一段美談。當初左拉代表文學家協會向羅丹訂貨的時候,沒想到 日后會掀起如此激烈的爭議。先是因為羅丹反復修改不能如期完成,他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巴爾扎克的作品,走訪故居,塑像一次次成型又一次次被他打碎。當三年后 那尊披著睡袍的《巴爾扎克》終于完成時,文學家協會炸了鍋,要求退貨的和贊美的吵成一團,最終以11票對4票拒絕接受《巴爾扎克》,巴黎市政廳決定不允許 在巴黎任何地方豎立這尊塑像。和《雨果》一樣,羅丹最終自己買下了《巴爾扎克》,但這次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強調這是他最好的作品:“我的巴爾扎克像,他的 動態和模樣使人聯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會環境,他與社會生活是不可分離的,他是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還認為“巴爾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頂峰,是我全部生 命奮斗的成果,我的美學理想的集中體現”。時間證明,他是對的。一般人們總是期待于一件逼真的能體現人物特點的雕塑,而羅丹卻從不把逼真作為標準,他充滿 激情的工作,是為了給石頭以情感,從石頭里長出人的靈魂。
如今被矗立在巴黎、哥本哈根、莫斯科、紐約等20多座城市的《思想者》,原是羅丹為裝飾美術博物館大門雕塑的 《地獄之門》的一部分。《地獄之門》是羅丹至死也未完成的作品,構思長達20年,前后塑造的人物近200個。原先的構思中,門楣上方這個俯視眾生的思想者 應是但丁,但羅丹反復修改后,跳出了這個框架,按照自己在糾結構思時的坐姿取了“思索”這個瞬間。這個思想者左肘支在右腿上,沉重的頭顱落在握緊的右拳, 全身的每一根肌肉都因為這個內向、彎壓、扭曲的造型而顯示出力量——這是個集中全部的生命能量于思考的人,并因著如此沉重的思考,而由獸類進化為文明人類 ——他是第一個能夠思考的人,也是人類靈魂從強壯的肉體中掙扎出來的第一次蘇醒。
1904年,比真人大兩倍的《思想者》亮相時,又一次遭到了猛烈攻擊和退貨,美術學院的一群學生甚至將《思想 者》石膏像砸成了上百個碎片。“學院派”指責羅丹把但丁做成了“猿人”,巴黎市政府表示拒絕接受,除非羅丹退回他們為《地獄之門》預支的酬金和利息。羅丹 答應了,條件是將《思想者》銅像放置在巴黎先賢祠前。終于,《思想者》在很多憲兵趕來以防有人破壞的保護狀態下剪彩揭幕了,并從此走向世界。人們在他的面 前,領悟苦難的意義、人性的光芒,獲得前行的力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