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歡堂,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其博通經史文學、考古文字學、音韻學、戲曲學、地理學,以及西方哲學、美學等等,是一位真正蜚聲中外的學者大師。
說到王國維,世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的《人間詞話》?!度碎g詞話》最早發表在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人物的《國粹學報》上,開篇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即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此第三境界也。”這個說法其實是指出了做學問的道路,意思是沒有登高望遠,無以確定有價值的探索目標;沒有對尋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難以面對征程的漫長和艱辛;沒有千百度的求索,就不會有瞬間的頓悟!今天我們知道,王國維早年對詩詞的興趣特別濃厚,他那時只想在文學上有所發展,做一個詩人詞學家。后來他的學問興趣又轉到了史學和考古之學上,成了一代國學大師。也許是他的學問太耀眼了,以致人們幾乎忽略了他在書藝上的成就。然而我于前年去拜謁王國維故居時,在書房親眼目睹了他的一些書稿墨翰,其嚴謹深厚的楷書功力不得不讓人稱絕。
王國維的書法基本上均是楷書或行楷,而且以中小楷字居多,大不盈寸,其作品法度嚴謹,氣清質樸,這與他的為人性格、讀書品質都頗有相似之處。有人評其書法,不乏晉韻唐法,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和之境與儒雅之概,頗具一派大家風范。這幅《人間詞二首》字幅(見圖),抄錄了他本人的兩首詞,即《青玉案》:“姑蘇臺上烏啼曙,剩霸業,今如許。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楊柳,水邊樓閣,猶自教歌舞。野花開遍真娘墓,絕代紅顏委朝露。算是人生贏得處。千秋詩料,一抔黃土,十里寒螿語。”和《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字幅上,每個字結體方正,線條挺勁,風格上似以歐體為主,中規中矩之外,也頗得一些自然之真趣。
王國維的小楷取法鐘繇、二王,起點高,路數正。他重視結構,用筆講究一個字、一行字和一頁字的協調性,不以怪大,不以奇勝。下筆入紙扎實,點畫交代清楚,墨偏淡,卻不失沉實,筆力實,又顯空靈,富有想象力。因此,王國維寫字十分收斂,字的重心明確,易讀、易懂。他的行書亦從二王中來,又吸入宋人的氣息,與文稿內容相得益彰。學者寫字,要求較多,首先想到字是載體,讀者感興趣的是字與字組成的文章,和蘊含文章中的思想與境界。
對中國學術界與書法界來說,王國維之死是巨大的損失。1927年6月2日,他身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在自己的事業完全可步入鼎盛之年的時候,卻突然選擇了自沉頤和園的昆明湖,用毛筆寫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囑,一直成了臆測他死因之謎的依據,至今學術界仍在討論不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