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未來會怎樣發展,恐怕是當下每個人都很關注的焦點。從整體走勢來看,油畫及當代藝術成交總額自08年春季下滑至09年春拍跌到谷底后便在同年秋拍止跌上揚。“中國當代藝術下一個高峰會在三五年之內”,世紀翰墨畫廊負責人林松近日作如上預測。無論未來結果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發展現狀成為目前每位業內人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從各大拍場中可以發現,中國當代藝術的成交情況總體走勢平穩,市場中的觀望情緒仍在持續。其實,在這期間經過不停觀察、篩選,實施購買行為的藏家已經變得更加謹慎小心。
2008年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王廣義一件早期的作品(1996年作)《護照系列》(三十張一組),估價620-950萬港幣,當時流拍;后在2010年4月份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估價390至450萬港幣,最終以842萬港幣成交。成交價格居然比當代市場活躍時期2008年的價格還要來得高。
對于藏家在春拍中的表現,香港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區董事、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則認為,現在收藏家本身不是盲目地在追求任何一個特定知名藝術家的知名度,其實是看作品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購買,所以這樣一個比較理性的回暖趨勢,倒是一個比較良性的發展。
中國當代藝術在2010年春季拍賣中,整體表現比較穩健,相比較來看,國外市場略好于國內。針對這種差異,林松則認為: 國內主要是因為貨源的問題,拍賣公司現在收到好貨就能拍得好,拍賣的競爭也是很激烈的,如果他不能收到好的東西,當代藝術就會顯得弱一點,內陸市場對當代藝術一直也是出于觀望狀態,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現在拍賣公司對當代藝術板塊也是比較謹慎,不敢選擇貨值比較高的作品來冒這個風險,所以從價上來講,好像不如海外拍得火爆,這個主要是內外兩個的情況。就保利拍賣來看,當代這塊還是比較穩的,夜場比較重要的作品都賣掉了。
實際上無論在佳士得還是蘇富比,很多當代藝術的購買者都是大陸人,只不過是成交在海外,在國內更是這樣,這是當代藝術市場慢慢回到中國大陸本土市場的有力支撐,這個才會是一個健康的,回歸真實的市場,它正慢慢地發生一些轉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