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
?。?897—1931)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生于浙江海寧,新月派代表詩人。
提起徐志摩,人們一般都會想起他浪漫清麗的詩歌,想起他的《再別康橋》與《偶然》,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新月派詩人的畫事。他自己雖然 不畫畫,但對繪畫有著深切的領悟,這可以從其詩歌中濃郁顯明的繪畫美看得出來。而且,他還積極參與畫界活動、介入藝術爭鳴,對西方現代派繪畫在中國的早期 傳播貢獻力量。
在美展專刊上撰文反駁徐悲鴻
1929年4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覽會常務委員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畫界名流,除此之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同樣對中國20世紀早期的美術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詩人——徐志摩。
這次展覽共有354件西畫作品,其中包括寫實主義、浪漫畫派、印象派、后印象派、未來派等多種風格的作品。而當徐悲鴻發現展覽中的作品有太多西方現 代主義傾向時,就拒絕送自己的作品參展,并撰文《惑》發表在美展專刊上。他言辭激烈,矛頭直接指向塞尚等人的現代派繪畫風格。在這篇文章中,他直言:“歐 洲自大戰以來,心理變易,美術之尊嚴蔽蝕,俗尚競趨時髦……不愿再見此類卑鄙昏聵黑暗墮落也。”
作為美展專刊的編輯,徐志摩以《我也“惑”——與徐悲鴻先生書》為題撰文,并同時發表在???,為現代派辯護。對于徐悲鴻所鄙夷的塞尚,他如是肯 認:“如其在藝術界里也有殉道的志士,塞尚當然是一個……”對于徐悲鴻看現代派的一腔怒火,他也毫不客氣地表達了自己的情緒:“這話如其出在另一個的口 里,不論誰,只要不是你,悲鴻,那我再也不來費工夫迂回地寫這樣長篇的文字。”
與有“藝術叛徒”之稱的劉海粟成為知己
他不同意徐悲鴻對西方現代派藝術大加攻擊的偏激觀點,更不同意他把中國藝術家新的表現手法的探索斥之為形式主義的主張,并由此引發了當時畫壇上由眾 多藝術家參與的廣泛爭論。這便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二徐”之爭。“二徐”之爭的實質是當時中國美術的寫實派與現代派之爭。一方堅持“形既不存,何云乎 藝”,另一方則認為應該“憑著繪畫的或塑造的形象……表現靈性的經驗”。從他們的爭論中不難看出,對于西方現代派繪畫徐志摩顯然更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待 之。
徐志摩對西方形形色色現代派的寬容態度,來自于他游學歐美的人生經歷,也源于他對審美自由的篤信。基于此,1924年剛剛留學歸國的徐志摩,便與有“藝術叛徒”之稱的劉海粟成為藝術知己。
胡適在《追悼徐志摩》一文里曾如此概括徐志摩:“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詞: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徐志摩的 這種人生追求,注定了他在寫實派繪畫與現代派繪畫爭論不休時,能毫不猶豫地選擇強調表現自由的現代派繪畫。雖然彼時中國畫界現代派的鼓吹者與運作者,最終 被淹沒于紛飛的戰火中,但徐志摩等人對現代派的認識,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超越了那個時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