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是馬太效應。2015年,中國書畫市場也上演了馬太效應:一方面,普品書畫行情跌入谷底;另一方面,近現代精品書畫一改持續兩年的頹勢,表現搶眼,出現了好幾個億元品種,五千萬元以上成交的更不鮮見,讓人們對2016年藝術市場行情又多了一份憧憬。
泡沫逐漸開裂
2015年開春以來,北京、上海等地很多家中小拍賣行相繼傳出暫停拍賣的消息,而大拍賣行為節省開支也準備縮減拍賣規模,不少專場在拍品數量上有所減量。據某拍賣公司負責人講,他們今年業務萎縮了60%——70%,而有的拍賣公司幾乎就沒有組織過一次拍賣。有經營者對筆者抱怨:這種形勢下,一場拍賣會下來,連租場地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不僅僅是開局不利,2015年全年書畫拍賣場上不少中低端拍品的成交價跌破三位數,成交率也較幾年前有所下降。據了解,今年書畫專場成交率能達60%以上已屬不易,許多專場的成交率甚至連50%都達不到。
顯然,中國書畫市場泡沫在2015年漸趨破裂,2016年書畫市場是否還有機會?據業內人士分析,任何一個事物總有其臨界點,書畫作品也不是一味上漲或無止境暴漲,一旦其在某一時間段價格上漲到臨界點,其利潤和未來的投資預期幅度就會被泡沫擠干。書畫市場里,藝術價值低而市場價格奇高的作品就屬于這樣的泡沫,他們在低端、高端拍品市場中同樣大量存在,危害不淺。例如許多不工于技藝卻善于標榜的所謂“大師”,其作品價格就在最近一兩年遭遇了滑鐵盧,盡管有個別“強硬派”仍在苦撐局面,但已是強弩之末。
精品書畫掌握話語權
當一戳即破的泡沫和鋪天蓋地的炒作原形畢現后,妄圖通過投機書畫一夜暴富的夢想破滅了,有些人還不幸淪為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甚至因此出局。當人們以為中國書畫市場將就此消沉時,一些名家精品脫穎而出,表現十分搶眼,受寵程度大大出乎意料。在2015年中國嘉德春拍中,誕生了兩件億元作品:潘天壽的《鷹石山花圖》以2.79億元的天價成交,李可染的《井岡山》以1.26億元高價成交。2015年11月,李可染的一幅《萬山紅遍》再度以1.84億元拍出,李可染成為了2015年內唯一一個作品兩次過億的近現代書畫大師。
2015年真可謂中國書畫市場的轉折之年。這一年,精品書畫終于掌握了話語權。得益于二三檔畫家作品難以再上高價位區間,真正的實力拍品終能變得“恒強”。如今,國內有實力的大買家都開始配備正規藝術顧問,這些人對于普品、劣品不屑一顧,而對于精品和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趨之若鶩。2015年,名家精品尤其是紅色經典作品已成為提振市場人氣的風向標,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和《井岡山》作為新中國紅色經典的代表作,具有很好的市場基礎,它的出色表現為2016年上拍的名家書畫平添了一份底氣。
拍品質量成關鍵
2015年春、秋兩拍中低端拍品所占比重仍較大,市場整體拍賣價格不高,且流拍現象較嚴重。針對不利因素,一些拍賣行采取精簡拍賣專場的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北京華辰在2015年春拍中縮減規模,專場數量從2014年春拍的12個縮減至5個。雖然規模縮減,但其強調書畫精品的占有率,一些特色專場仍受到藏家追捧,成交情況良好。
從2015年春拍、秋拍拍品征集過程來看,不少拍賣行大幅提高了征集標準,以求降低流拍率,從而吸引各類買家尤其是大買家的興趣。被稱為內地書畫風向標的中國嘉德秋拍大觀夜場繼續秉持“以學術引領收藏”的理念,在2015年推出代表作品,就有潘天壽的兩件博物館級巨制——作于1961年的《朝霞》與作于1964年的《勁松》——它們均是潘天壽進入藝術創作高峰階段的作品。嘉德此舉受到了買家追捧,兩件作品皆以高價成交,此思路值得更多拍賣行借鑒。
有研究報告指出:根據國際經驗顯示,當人均GDP達到1000至2000美元時,藝術品購買力啟動,收藏藝術品將成為一個家庭的投資手段;而達到8000美元,藝術品市場將進入繁盛期。而中國截止到2014年底,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的城市達到82個,這就意味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已步入穩定的繁榮期,而率先盤整的中國書畫無疑將是這個繁榮期的最先受益者,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016書畫市場——低迷中孕育著機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