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也

文/黃藥
“天性”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意,可是它已經名存實亡,它已經被人們忽略,它已經出現了危機,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它將很快瀕臨滅絕,原因很簡單,今天的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離虛擬卻越來越近。 我曾做過現場調查問過年輕一代群體“如果把手機拋開一天會是什么感受”? 百分之九十九的答案是“拋開一天會得病”,“拋開三天以上會瘋掉”, 可見這種完全生活在真空狀態下的人們無意識中慢慢被手機電腦綁架于只能依賴虛擬化的數字圖像之中活著, 完全喪失掉自我感官系統通過接觸感應自然的真實轉化到內心的體驗碰撞過程,并掩埋了自我內在潛能的調動功能,捉使天性變成了惰性。
我對“天性”一詞的直白解釋就是“天生”, 天生二字中間的 “忄”(樹心), 構成了“天性”二字,也就是說“天”與“心”的鏈接構成了天性,構成了人與自然的座標與通道。生命體中的天性是老天賦予的, 它透過與自然天體的呼應而顯現靈性并釋放無限能量, 也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內心的獨特世界。
這本書里集中記錄了黃也從3歲到7歲時的繪畫作品,透過這些作品,看到的是一個學前孩子的天性和純真, 一個活在自我內心世界的開端,一個富有極端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天性初始,其實所有的孩子都一樣,在天性沒有被閹割前他們都是那么自然,率真,原汁,原味,天人合一。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天性最多只能保持到7歲(學前),因為這個時期是沒有被污染,沒有被包裹,沒有被馴化的,隨著7歲后開始接受教育,被動式接受從書本到書本,從考試到考試的應式教育過程,完全被文字與數字的洗腦,被循規蹈矩的格式化訓練,久而久之,因被固化的思維方式而關閉了一扇自我內心世界通向天體的大門, 割斷了老天賦予每一個生命中最本質的天性成分。
往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人總是認為孩子不懂事,總是想方設法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套給孩子,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通透,他們的心智比成人高,只不過他們不能用語言表達,但他們更多在用感覺系統去認知這個世界,去體驗周圍的事物。 記得黃也4歲時,有一次問我和幾個藝術家一個問題“為什么女生的頭發要比男生長”? 當時在場的我們被問楞住了,片刻后,有的答案是“因為女生愛美” ,“因為女生的基因遺傳” 。。。 等等,聽完我們的答案后黃也朝著我們大笑說, “你們的回答都不對”,他告訴答案“因為在男女生上廁所時能夠便于區別開來”,他的回答既本質又到位。還有一次我問他為什么你畫中的 山,樹,動物等之間都是并排的或者是上下排列的?我還特意指著眼前的景物告示物體都有空間和前后距離透視,可是他立刻反駁我,他說他看到的不是這樣。。。。。。, 我凝視著他,很久,我突然感到,他在天上,他在俯視著下面的一切。
詩人張霞面對黃也的畫感慨道“孩子的世界的確越看越入迷,會沉浸,被他帶走。”
每當我觀察黃也在作畫時,讓我驚嘆無語,仿佛他拽著我走,他下筆是那么自由,膽大,直接,無拘無束,隨心所欲,自由自在,橫跨天際,他筆下勾勒出的圖像似乎超越了時空概念,完全沒有成人的解剖原理和平面透視局限,他思維在自由任自在的超現實之中,這是天性的使然,是靈性的顯現。
試問我們的學習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肉身如何在世俗社會中生存?是為了在金錢與利益中權衡個人最大化得失?是為了出人頭地? 試想,如果我們的社會每一個肉身都朝著這個目標的時候,剩下的將是一大堆精神殘疾的行尸走肉。



借以“天性”-- 黃也的畫畫世界一書,旨在能夠讓黃也本人留下童年的記憶,讓他能盡可能在被外在條件干預過程中始終能保持天性的本質,更為意義的是能帶給讀者一點啟發和提醒,尤其是學校和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更多注重保護孩子的天性成分和內心世界的培育, 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自我天性成長的家園,讓我們的下一代心理健全和精神健康。
在編著本書的過程中特別感謝為黃也的每一幅畫配上詩歌的朋友們,他們是陳曉峰,胡赳赳,張霞,何睿,劉陽,科爾,遲荷,寥寥,也特別感謝新星出版社的副總編老愚先生對本書的鼎力支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