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玉雕市場在經歷了2009-2011的爆發式上漲,又經歷了2013年以來的市場降溫,到目前已經處于嚴冬之中。行業內的從業者,不論是原料商、工作室和零售商家都已經感受到了十足的經營壓力。在這波市場回調中,最先感受到壓力的是零售商家,生意額銳減。在北京、上海的古玩城里,人流稀少,幾乎難覓意向客戶,也就是說商家即使想低價優惠銷售都找不到購買對象。
市場的寒意在持續蔓延,并且已經向上游傳導到了雕刻加工環節,即工作室。一方面工作室制作出的成品出現滯銷,另一方面來料加工的訂單在減少,甚至一些原來預約的加工訂單被撤銷或推遲。工作室也已經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了市場需求的清淡,工作室在運營上也遇到了麻煩,工作量不飽和,甚至減員、放假,但很多運營成本卻是無法縮減的。
在原料供給方面,開采難度日漸加大,開采成本日益增加,但由于籽料資源趨于枯竭,能夠開采到籽料的機率在降低。因而在原料供給環節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在減少,幾方面額因素疊加,勢必導致新的原料供給數量在減少。
在終端消費層面,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商務需求近乎消失,個人需求處于觀望、謹慎,都導致了總需求的減少。
在整個當代玉雕的市場鏈條中,各個環節的量都在下降,對于眼前是十分負面的,但對于長期的發展是有好處。不論是從資源的稀缺性,還是知識技能資金門檻,當代玉雕不應該是一個大眾化的市場。整個行業可以用一個“淡”字來形容:經營者生意慘淡,市場人氣清淡,部分商家淡出,玩家購買欲冷淡。整體規模的減少,使得前幾年盲目進入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和資金逐步被擠出,從而讓整個生態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種新的平衡達成之日,就是當代玉雕市場重新回暖之時,也是健康發展的新的起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