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近現代中國美術界的教育家,呂鳳子(1886年至1959年)可稱得上是其中代表人物。許多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師,比如劉海粟、徐悲鴻、吳冠中等,都曾隨其受學,受到他的美術教育和藝術熏染。
呂鳳子不僅是位教育家,更是一位國畫大師。他一生兼擅數藝,書、畫、印皆獨標一格,詩文亦佳,又兼涉琴、棋。將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的修養集于一身。在中國畫領域,他以羅漢、美女、鳳體書“三絕”成為國畫大師。在書法領域,他創造了鳳體書,本文介紹的《鳳體書詩軸》就是他的作品。
《鳳體書詩軸》縱70厘米、橫35厘米,紙本。所謂“鳳體書”,是指呂鳳子將篆隸行草諸體雜糅而成的一種書寫體例,其中既有篆隸的成分,也有行草的筆意。
呂鳳子的書法,早年受清道人指點,從鐘鼎漢隸出,漢魏碑版功力深厚。其后又受吳昌碩篆書的影響,廣為取法,融會貫通,金石書卷氣息濃郁。最后,熔篆隸行草自成一體,古雅夸肆,雄峻清逸,形成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有著高古深邃的精神氣象。
這幅作品章法布局不取常態,字體忽大忽小,錯落有致。結體方圓相兼,樸拙古茂,婀娜多姿。運筆蒼勁有力,遒勁流暢,沉雄蒼勁,峭拔凌厲,營造出勁健清峻的風格特點,在空間構成上給人以流麗縱蕩高古靈秀的美感,有一種濃郁的典雅美,表現出律動不已的精神世界。上書作者舊詩三首,詩曰:“霧豁極遠目,四山天際錯。一日霧復合,目乃窮無著。此路數曾經,每經異所觸。朽木與崩石,變唯別徐倏。萬竹何悠悠,萬柏何落落,粵唯不知生,斯獲遂所欲。”詩中描繪了云霧變幻的璧山和崎嶇不平的山路,表達了詩人在抗戰時期不畏艱難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落款為“甲申十月為鍾志先生書舊詩三首,鳳先生,辟山。”此“甲申”為1944年,時作者正在四川主持國立藝專和正則蜀校。此“鍾志”乃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余鍾志,時任教育部美術委員會秘書。下鈐“老西”橢圓形赤文印。自抗戰以來,作者已流亡四川多年,對重慶璧山有第二故鄉之感,故治“老西”印。據徐伯璞回憶,此書是1944年的一天,徐氏偕畫家余鍾志訪呂鳳子于國立藝專,時呂氏一時興起,揮筆寫此贈送余氏。但余氏沒有收藏,故一直由徐氏所有。
1985年,徐氏將此幅和其他百余幅近現代名家作品一起,捐贈給國家,現藏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這幅作品是呂鳳子現存書法作品之一,歷經戰亂,能保存至今實為不易,故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王厚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