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千作品《天女拈花圖》
上月底(2015年12月),廣東四家本土拍賣行華藝國際、廣東崇正、廣州皇瑪、廣東衡益秋拍先后收槌。作為廣東兩大拍賣龍頭,廣東崇正獲得2.91億元 成績,華藝國際獲得4.73億元成績。至此,國內2015秋拍最后一波,包括嘉德、翰海、保利、匡時、傳是、東正、西冷、榮寶齋在內的知名拍賣行均順利收官。
2015年總體拍賣市場環境持續深度調整,大部分拍賣公司的秋拍成績與春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這表明拍賣市場仍在低谷徘徊,擠泡沫仍在繼續。
不過,2015年春、秋季的拍賣市場兩極分化嚴重,一方面,頂級大師的頂級作品無懼市場寒意,頻頻創造拍賣新紀錄,“億元”作品不時出現,這給中國藝術市場注入一劑興奮劑,提振了市場信心;另一方面,許多普通作品流拍,或成交價低于預期。
廣東本土拍賣名家收藏受寵
國內秋拍陸續進入尾聲。上個月,廣東有4家本土拍賣行相繼舉辦秋拍。廣東崇正獲得2.91億元成績和兩個“白手套”專場。
其中“九藤書屋藏名家書畫”專場再次贏得100%成交的白手套。這是“九藤書屋”專場在崇正2015春拍贏得白手套后,第二次贏得100%成交的白手套, 再一次印證了名家世家舊藏的魅力。據介紹,此次“九藤書屋藏名家書畫”專場共推出34件拍品,總成交額達5698萬元。其中,潘天壽作品《晴晨》以 1127萬元成交,拔得本場頭籌。何海霞作品《華山雄姿》以713萬元成交,范曾作品《鐘馗雅趣圖》以609.5萬元成交,分別位列本場二、三位。
另一個白手套專場則是“介之集畫”專場,該專場亦100%成交。
“今年我們秋拍亮點是兩個專場,‘九藤書屋’成交非?;鸨傎I程度和成交價格都是非常理想。”廣東崇正副總經理何向民告訴記者,另一個專場“介之集畫” 也獲得“白手套”,100%成交。據他分析,世家收藏的、來源出處明確可靠的,作品質量好的,都非常受到市場追捧。“只要是精品,而且新鮮貨,基本上不受 市場任何影響。”
名家舊藏在拍賣場上一直受寵,比如安思遠、王世襄的舊藏等,原因是這些“傳承有序”藏品來源可靠,作品真實性更高,傳承有序的書畫會比來源不清晰的書畫價格起碼高0.5倍,如果是名家舊藏,價格更要翻倍。同時,藏品出自信譽良好的藏家,還會使藏品增加更多附加值。
廣東另一本土龍頭拍賣行華藝國際的2015年秋拍,總成交額逾4.73億元。該拍賣行今年秋拍改走“小而精”的策略,似乎收到一定成效。以“大千世界—— 張大千作品集珍”專場為例,共33件拍品,總成交額近億元。其中一幅《天女拈花圖》1300萬元起拍,經過數輪競價,最終以2300萬元超估價成交,奪得 本季秋拍頭籌。
華藝國際另一專場“凝固的激情——李宗津作品”,22幅李宗津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作品全部成交,斬獲此次秋拍的“白手套”。
此外,今年該拍賣行首次引進的“歐洲大師紙上作品專場”,歐洲大師素描集(23幅)、十幅羅丹素描作品及《事物的皮膚》也悉數成交。
對此,華藝國際執行董事王野夫表示,“小而精”專場是該公司向這些藝術家致敬的方式,也更能充分體現我們對藝術家及藝術品價值的態度。“推出的專場能‘站得住腳’,而且能很自信地‘站’出來,這種態度能體現出一家拍賣公司的素質。”
國內秋拍寒冷中顯暖意
12月28日,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賣會以總成交額逾10億元收官,秋拍首日連續三場“白手套”,總成交率更是超過85%。12月30日,榮寶齋秋拍拍賣總標的227件書畫作品,總成交額1.39億元,成交率達84.6%。
至此,國內最后一波秋拍基本結束,今年秋拍季國內幾大拍賣行嘉德、翰海、保利、匡時、傳是、東正、西冷,分別獲得18.31億元、7.16億元、29.5 元、10億元、3.25億元、2.8億元、10億元成績。在香港,兩大龍頭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也分別獲得26.69億港元、26.2億港元。
縱觀多家一、二陣營拍賣行的2015年秋拍成績,雖然也出現不少亮點,然而與2015年春拍,甚至前年秋拍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如廣東崇 正,2015年秋拍總成交2.91元,春拍總成交3.6億元,下跌幅度19.17%;華藝國際秋拍4.73億,春拍4.86億元,下跌2.67%;保利秋 拍29.5億,春拍33.2億,下跌11.14%;香港佳士得秋拍26.2億元,春拍32.2億元,下跌18.63%。
“與春拍相比,秋拍總成交少了幾千萬,下滑20%,這是預料之中。”廣東崇正副總經理何向民認為,該公司兩大拍的成交額差距不算嚴重的,有的拍賣行成交差距跌幅50%,甚至更多。“整體上,我們還是滿意。”
2015年拍賣市場被視為近五年來最“冷”的一年。有廣東拍賣業內人士慨嘆,以前拍賣市場瘋狂時,拍賣場上無論拍什么都能成交,但現在名家的普通作品都很 難成交,有些名家精品即使成交了,成交價格也不理想。據其透露,近期在北京一家知名拍賣行舉辦的拍賣會上,現場參與拍賣的僅有20人左右。
“今年我們送拍25件佛像,至今為止成交5件,成交價格雖然還可以,但卻未達到我們預期。”一位佛像收藏家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鑒于今年拍賣市場偏冷,其特別選了一些屬于大眾收藏范圍內的拍品,價格在幾十萬元左右,但拍賣成交率、成交價仍不甚理想。
據悉,近期一家拍賣行拍出2000萬成交價的作品,在上一次拍賣成交時是2400萬元。記者發現,類似這樣,2015年拍賣成交價不及上一次的現象亦較多出現。
據業內知名的自媒體大象介紹,其在香港佳士得上手的一只清代白玉筆筒,稱得上是今年所見最為出色的清宮玉器之一了,但相比較它三年前在倫敦的成交 價,2015年以1800萬—2500萬港元的估價,已經打了一個折扣。而最終的落槌價卻僅僅只有1600萬港元,“這樣的‘尖貨’都如此疲軟,更不用說 那些普通貨色了。”
“某些當代油畫和當代水墨下跌更加慘烈。”大象舉例稱,某位以國學大師自詡的當代水墨名家,最高峰時期,他的作品甚至可以賣到40-50萬一尺,而如今, 普通作品10萬一尺能否順利賣出,都是一個問題。某位畫天安門為其主要標志性符號的當代藝術家,作品最高峰時曾經加入過千萬元俱樂部的,今年在某北京上拍 了他的一件最頂級作品之一,估價280-380萬元,現場幾乎連一個舉牌的人都沒有,最后流標。
對于當前拍賣行業遇到的現實環境,近日中拍協新任會長余平也提到,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中,拍賣行業和拍賣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特別是隨著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的發展,對傳統拍賣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拍行更注重全方位服務
2015年拍賣整體市場行情不景,然而,在市場冷冬倒逼之下,行業發展卻出現不少健康、良好的趨勢。
“市場在深度調整時,雖然成交額和成交率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拍賣行們更用心。”廣東崇正副總何向民說,比如現在拍賣公司做圖錄比以前更進步、更用心,對拍品的深入發掘,更加用功去做資料整理,對市場、藏家服務也比以前做得更好。
比如,與過往相比,拍賣行對拍品的精選、用心也更加落力。有業內人士指出,2015年拍賣市場出現的白手套專場最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年約有50個白手套專場,其中近半屬于私人珍藏和名人名作專場。
何向民指出,白手套專場的增多和專場規模減少有直接關系,以前可能將很多東西混在一起做一個專場,現在則拆分成一個個小規模的專場。對于這些有專門主題, 或專注某畫家的專場,或專注某名家藏品的專場,由于數量不多,拍賣公司對上拍品會精選又精選,比如會特別精選市場有保障的拍品,故成交率自然高。
2015年很多拍賣行在積極發掘主流板塊、保證“票房”的同時,也積極根據市場多元化需求,引入更多新元素,嘗試更多新板塊。比如奢侈手袋、名 酒、珠寶、版畫、素描、碑帖、名人信札、攝影作品、相機等等,均在2015年拍賣場上輪番出現,試探中國藏家新口味。尤其是名人信札,在2015年火了一 把,上個月,在北京保利秋拍上,張大千寫給山田小姐的兩封情信分別以86.25萬和80.5萬元成交,超估價百余倍。另在北京匡時2015秋拍“暢懷—— 歷代書法夜場”中,魯迅贈給日本友人清水安三的書法作品,估價80萬至100萬元,成交價超過了300萬元。
此外,作為中間平臺、聯通買賣雙方橋梁的拍賣行,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只關注賣貨,而是更注重為買賣雙方提供全方位服務。
“秋拍時我們首次做VIP導覽,這在以前是沒有的。”廣東崇正何向民告訴記者,該公司舉辦的導覽主要是教藏家怎么欣賞一件作品,怎樣認識一件作品的價值,怎么走上收藏的正途。
在大拍賣會前后,以及平時,記者發現不少拍賣行也積極舉辦各種藝術講座、論壇,普及收藏知識,提高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據悉,有部分拍賣專業人士還與銀行合作,為中產階層開設藝術類、珠寶類理財投資課程;或與藝術機構、藝術院校合作,推動藝術科普。
盡管當前國內藝術拍賣遭遇困境,但不少業內人士仍充滿信心。有業界人士指出,當前在國內許多中產階級尚未將藝術品納為其資產配置的內容之一,而這對于國內拍賣市場來說,則意味著未來市場潛力巨大,“如果他們邁開這一步,國內拍賣市場發展會更大。”
2015部分拍賣公司春、秋拍成交額對比
公司名稱秋拍(億元)春拍(億元)增長幅度崇正2.913.6-19.17%華藝國際4.734.86-2.67%保利 29.533.2-11.14%匡時1010.8-7.41%嘉德18.3118.73-2.24%瀚海7.165.530.18%東正 2.82.99-6.35%蘇富比26.6926.9-0.78%佳士得26.232.2-18.63%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