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在經濟和藝術上的崛起對臺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個人口2千2百萬的開放民主的小島以漢民族為主,早早就建立起正規的藝術體系,并與西方市場同步進步,這一點領先于其他許多似乎是一夜轉型的亞洲國家。然而,隨著鄰居香港和中國的迅速崛起,臺灣有些耐不住寂寞了。
“臺灣的藝術市場經歷了很多波折,因此比其他國家要更成熟,” TKG+畫廊主吳女士說,“它從本地市場逐漸成為了國際市場,卻始終以亞洲市場為重心。”
強于新加坡
臺灣在全球藝術市場中的位置仍舊十分顯赫。在Artprice的排名中,2014年臺灣當代藝術的銷售為全球第六,總值近1千萬英鎊,低于德國的1千零90萬英鎊,遠高于新加坡的5百萬英鎊。
臺灣的稅率低于大陸,高于香港。臺北藝博會總監王先生介紹道,藝博會產生銷售的稅率為5%,然而2013年前是不收稅的,并且古董等在臺灣可以自由交易,而大陸對1949年前物品的交易則規則嚴苛。
臺灣藏家向來沉穩、熟練、靈活且投入,他們會對收藏投入很多時間。臺灣藏家較其它地區來講更為保守,在購買一件作品前愿意花費長時間進行學習和了 解。大部分藏家對新媒體和裝置藝術的興趣不高。但的確存在一部分藏家對先鋒藝術情有獨鐘,他們是最早一批購買趙無極和常玉的藝術家。很多從業者認為,臺灣 仍舊是中國藝術市場的風向標,無論是傳統藝術,現代藝術還是當代藝術領域。
扎實的本地藏家群體,良好和便利的藝術群眾基礎以及優質的民眾藝術環境應該足以使臺灣成為展示和銷售藝術的高地。的確,很多在北京開設畫廊的臺灣人已經在調整業務方向,回臺灣扎根。大陸畫廊如芳草地等也已經在臺北開設空間,并廣泛參與臺北藝博會。
但是對臺灣市場的樂觀不足源自對過往機會錯失的悔恨和對鄰居發展的恐懼。“臺北本可以成為像柏林一樣的藝術聚集地。這里的一切都相對便宜,去哪里都 交通便捷,但唯獨缺少推動發展的政策幫助。” 亦安畫廊合伙人如是說。亦安畫廊在臺北和北京都設有空間,“我對這里的藏家充滿信心,但我認為現在的臺灣已經失去了在國際藝術市場中的地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