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新,國家級工藝美術師,連續(xù)在宜興08和09年全手工制陶大賽中獲得一等獎,08年的獲獎作品為《冰紋提梁》,09年的獲獎作品為《詠馨提梁》。2015年“景舟杯”全手工比賽中《化蝶》獲得了中級組銀獎。
1969年,謝永新出生在太湖邊上的一個小村落,太湖的水滋養(yǎng)了他的藝術氣息,太湖的風傳播給了他藝術的種子。中學畢業(yè)的謝永新,遵從父親的傳統(tǒng)想法“荒年餓不煞手藝人”的古訓,去學了木匠,一次在幫做茶壺的表妹裝修新房的時候,看見表妹在做壺,謝永新像著了魔一樣,突然喜歡上了紫砂壺,表妹開玩笑說,既然你這么喜歡紫砂壺,干脆改行做茶壺好了。
表妹無意的玩笑,觸動了他的心弦,也對呀,為啥不可以改行呢。半年后,稍微學到一點制壺基礎的謝永新在姨夫的幫助下,借錢進了紫砂二廠,成為一名紫砂工人。
進了紫砂廠,他才知道,他那點基礎很單薄,技不如人啊,為了盡快掌握制壺技巧,他用盡了一切“手段”,求教、拜師。他的謙虛感動了和他一個車間的許多小兄弟,早上上班前,師傅還沒到場,他的泥凳旁就圍滿了愿意教他幾招技巧的小兄弟,七嘴八舌的,你一句他一句,往往師傅來了,才紛紛離開謝大哥,回歸他們自己的座位。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多后的春天,大家發(fā)覺,謝永新“笨鳥先飛”了!
佳作欣賞

“條枝摧折,既剝且刊,見其文章,或如龍盤虎踞,復似鸞集鳳翔。” 《錦繡山河》壺,壺身周正,大氣凌然,霸氣側(cè)漏。做壺方方正正,做人亦方方正正,守中正之道,合天地之法。

“月白風清花襲人,紗窗青燈透雙影。 夜闌萬類盡無語,猶聞西樓讀書聲。”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發(fā)生于東晉時期。在中國,共有宜興、寧波、濟寧和汝南四個城市流傳過梁祝的傳說,但只有宜興留有梁祝的遺址,紫砂壺之稱,也只有宜興有,為了表達這份文化榮耀,作者謝永新精心制《化蝶》壺,表達熱愛家鄉(xiāng)之情,由此獲得“景舟杯”全手工比賽中級組銀獎。

這款《詠馨提梁》壺,是謝永新在2009年參加全手工比賽中的作品,飽滿的壺身,敦厚憨態(tài),卻不臃腫,用膠泥裝飾的索帶,結實的提梁,彷佛是母親為遠行的孩子打成的包裹,里面充實著滿滿的祝福和希望,又可喻為游子為家人生計而滿載而歸。謝永新釋義:“童年已留在遙遠的故鄉(xiāng),在陌生的世界流著汗難免跌跌撞撞,苦澀之中有甘甜會擁有一片天,既然無路可退就去追。我要展翅高飛,帶著溫暖和關懷我一定能滿載而歸。”

坦蕩套壺

方韻桃核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