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自古遠離廟堂,偏處一隅,海峽相隔,交通不便,氣候燥熱,濕氣交蒸,瘴癘流行,被朝廷視為貶謫朝臣的首選之地。文人不幸瓊州幸,以蘇軾為代表的貶官 文人被貶海南后,開民智,興教育,為海南文脈的興盛種下了福田,海口五公祠“唐宋君王非寡德,瓊崖人士有奇緣”一聯對此事已有定論。時至明清,海南才人輩 出,著絕丘濬、詩絕王佐、忠絕海瑞與書絕張岳崧并稱為“海南四大才子”。清代定安人張岳崧作為科舉時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官至二品,功名三代,學富五車, 著作等身。清代《國朝畫征略》將他列為嶺南四大書法家之一,《翰山公崇祀鄉賢實錄》稱其書法“得晉唐諸家奧秘,臨仿各造精妙,片楮只字,人爭寶之”,其作 品在當時就已價值不菲,人競藏之。海南作為張岳崧出生成長之地,其書作存量不多,全省文博單位收藏不足10件,民間能見到的藏品則更少。全國第一次可移動 文物普查中發現海南省博物館、海口市博物館、定安縣博物館都藏有張岳崧的作品,而以海南省博物館和海口市博物館的藏品尤為珍貴。
省博物館收藏的張岳崧行書軸這次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該藏品1987年由廣東省文管辦撥交給瓊海市博物館,后于2008年4月調 撥至省博物館。書軸質地為紙本水墨,縱118厘米,橫40厘米,書錄唐孫過庭《書譜》43字,內容為“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 之。擬草則馀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張岳崧字澥山,自題“澥山張岳崧”,鈐白文“張岳崧印”、“秦隴持衡”。
張岳崧以真、行名世,行書出自“二王”帖學一系,中年入仕后,受當時風行趙書的影響,留有趙書習氣。同時,他又博采眾長,廣納百家,對右軍《圣教序》、 元鮮于樞、明文征明、董其昌、黃道周等都下過一定工夫,特別對唐李北海行書用功尤甚。晚年書風突變,融入米書的肆意和顏書的厚重,一改原先遒媚、圓熟、乏 弱的趙書習氣。此軸筆墨飽滿,點畫圓潤,字字珠璣,上下呼應,風姿綽約,一氣呵成,運筆輕快,筆鋒起伏,頓挫生動,韻味幽淡自然,但缺乏晚年變法后勢雄意 健、剛直雄奇的藝術氣息,是其藝術前期的精品佳作。
海口市博物館收藏的張岳崧楷書對聯亦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該藏品2012年從民間征集購買,質地為紙本水墨,通長127.5厘米,通寬21厘米。上聯書 “育物每存春氣象”,下聯書“澡心常抱雪精神”,自題“翰生張岳崧”,鈐印兩方,一方為白文“張岳崧印”。為了適應當時科舉以書取士的需要,張岳崧早年用 功于楷書,兼學歐、虞、柳諸家及“二王”小楷,能高中探花,足見楷書功底不淺。此對聯結體工整,蒼拙有力,筆墨飽滿,溫潤酣暢,沉雄頓挫,氣韻生動,為藝 術成熟期的代表作。
張岳崧楷行俱佳,行書尤精,功力老到,自成一體,再加上其仕途閱歷、學識涵養等字外功夫,為其書法作品注入了濃厚的書卷氣,這兩幅藏品妙法從心,神采自然,可謂之精品,堪稱其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