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的身影正高頻率地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西方藝術品正成為他們競逐的熱門標的——
西方藝術品投資背后的中國身影

王健林1.27億拍下莫奈佳作
上周中國商人因為出手闊綽,拿下頂尖級的西方藝術精品,再次登上海內外財經媒體的頭條——5月11日,在紐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大連萬達集團以204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7億買下了莫奈佳作《睡蓮池與玫瑰》。
據了解,這幅畫作于抽象主義的萌芽時期,是莫奈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二十多年來首次在拍場拋頭露面。萬達集團藝術品收藏負責人郭慶祥表示,自2013年在拍得畢加索名作《兩個小孩》起,一直致力于收藏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每一個時期的原創作品和精品。
如果說王健林所代表的萬達集團側重于從企業角度考慮藏品的地位和價值,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目前則是以個人眼光將藏品納入囊中:5月5日,在紐約蘇富比,王中軍花了近3000萬美元,大約1.85億人民幣買下了畢加索的《盤發髻女子坐像》,原因就是因為“愛上了它背后的故事”。
調查
中國商人熱衷國際拍賣始于前年
此次大陸商人連續第3年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爭拍西方藝術品的行為已成為業界的主流,而這個趨勢可以追溯到2013年。2013年11月,在紐約,萬達集團以2816萬美元(約合1.72億元人民幣)拍下畢加索的名作《兩個小孩》。
這是中外拍賣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它既是中國企業購買西方藝術品的最大手筆,也是中國商人進入國際拍賣會的首個大動作,從此國際拍賣界便掀起了中國旋風。那場拍賣會上,萬達還花了1700多萬人民幣買下畢加索的另一幅畫《戴帽的女人》。這是萬達首次購買西方藝術品。
2014年5月,俏江南創始人張蘭分別以1864萬美元和1046萬美元,競得馬丁·基彭伯奇的《無題自畫像》和安迪·沃霍爾的《小電椅》,成為當天在佳士得豪擲3000萬美元的超級買家。
2014年11月,同樣在紐約蘇富比,王中軍以約3.77億元人民幣(5500萬美元落槌,加上傭金拍價合計為6176.5萬美元)拍下了梵高油畫《雛菊與罌粟花》。這是中國藏家海外競拍西方藝術品中的最高拍價。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商人入主西方藝術品市場的潮流,大體可以分為3個重要階段:空白期、培養期、爆發期。1980年以前,中國幾乎沒有收藏家,是個空白期。1991年以后收藏家人數呈飛躍式增長,2001-2010年間中國收藏家增長率甚至高達45%,這是培育期。2013年,這股勢力迅速崛起,并成為國際拍賣會的主流,可以稱為爆發期,目前這個趨勢仍在繼續。
統計發現,在一份中國商人所拍下的西方藝術品前十名榜單中,從時間上看2013年為分水嶺,此前完全是港臺商人的排行榜,此后大陸商人不斷發力,大有全面占領的勢頭。入圍的大陸商人為6人次,港臺商人為4人次;前者拍品總金額為1.7億美元,超過后者的1.56億美元。
追訪
商人緣何頻頻現身國際拍賣會
中國商人收藏西方藝術品,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公開消息稱,在中國商人藏家的收藏名單中,已經有莫奈、梵高等印象派名家以及畢加索、倫勃朗、弗朗西斯·培根、喬治·莫蘭迪等西方藝術家,他們與印度、俄羅斯藏家共同構成了購買西方藝術品的主力。 針對大陸商人收藏西方藝術品的潮流,業內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收藏家的結構與審美趣味發生了顯著變化。
主流觀點表示,其行為背后蘊藏著有實力的藏家更加國際化的收藏視野和雄心。一些藝術品領域的大玩家,多數完成了個人藏家到機構收藏的華麗轉身。另有一部分則從一開始就是以企業收藏的形式展開的,后者更是企業資產配置、財務安排的有力手段,更多會考慮藝術品的保值性和抵抗風險能力等因素。學美術出身的商人王中軍則代表了另一種傾向,對美有足夠的敏感。王中軍常對朋友說:“如果你有了大HOUSE,擺滿家具,不如掛幅名畫!”
而從更寬泛的背景來看,國內藝術品價格近十多年來增長很快,投資風險逐漸增高;同一時期,西方近現代藝術品價格增長平緩,屬于相對的投資價格洼地。與國內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多的贗品比較,在具有專業品牌的國際拍賣行購買流傳有序的西方藝術品,贗品極少,風險也小。
國內老牌拍行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兼CEO寇勤指出,在我國,西方高端藝術品收藏市場的培育仍處于初級階段。因為它涉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同區域市場的融合,將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對于西方藝術品收藏來說,中國藏家所面臨的抉擇也比以往要復雜得多。
此外,業內還認為,一股正在崛起的力量是以“70后”、“80后”為主的新藏家,他們不乏海外留學經歷,對西方文化藝術有過長期接觸和感受,不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限制,以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為主,同時兼顧西方當代藝術作品。而2013年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給外資藝術品拍賣公司帶來了利好消息——自貿區內的交易消除了高額關稅的壁壘,使得西方藝術品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更加便利,種種因素都將為中國藏家與西方藝術品的“戀愛”提供了有利條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