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在中國的火焰燒的越來越高,大手筆買下兩張莫迪利亞尼的劉先森 搶盡了西方印象派及現代藝術世界的鎂光燈,一時街頭巷尾津津樂道,眾說紛紜。‘曾經的日本,今日的中國。’‘西方向中國傾銷藝術品以達到文化政治上的一體化’種種陰謀論調不脛而走。蘇富比佳士得首當其沖,利欲熏心,巧舌如簧的洋買辦,不懷好意的操縱著中國藏家的審美趣味,以期攫取廣闊的中國市場。在這些情緒化的論斷背后,究竟是什么使印象派和現代主義藝術在中國迅速 走俏,其中是否有一定的必然性?
12月26號,中國第一場獨立操刀的西方先當代藝術專場將出現在杭州西泠印社十周年慶宴之上。筆者就此專訪西泠拍賣總經理陸鏡清。
說起此專場的立意初衷,陸先生直言三四年前就開始有此設想,但因為種種原因,直到現在才真正付諸于實踐。作為一個中國自己的拍賣行,引進國外成熟的大藝術門類不僅僅是引進一個新類別,更是宣告一種國際化理念的態度。陸先生很早即涉獵西方藝術,他強調藝術具有“視覺愉悅的共通性”,認為真正的藝術作品在基本視覺體驗上是共通的。這種共通可能因為文化和地區差異漸弱漸強,但不會消失。因此當代中國逐漸認識并欣賞西方藝術必將是未來的趨勢。
僅有十余件作品,但西泠印象派及現代西方大師專場作品脈絡也還算清晰,(雖然作品質量并不穩定:既有雷諾阿盛期極富張力的風景,同時也有莫奈混跡巴黎時聊以維生的漫畫插圖)但大體涵蓋19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運動的主音律:從對外光畫派有著巨大影響的19世紀法國巴比松畫派的柯羅,泰奧多爾•盧梭到印象派的莫奈,雷諾阿再到后印象派的高更,以及國人并不太熟悉的,和法國印象派同時興起的英國拉斐爾前派及 新藝術運動著名的浪蕩子羅塞蒂;還有并行于20世紀法國現代主義的另一支主力軍意大利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莫蘭迪 。

喬治·莫蘭迪(1890-1964) 靜物 簽名:Morandi 布面油畫 35.5×40.5cm 1949 估價RMB: 8,000,000-10,000,000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印象派及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能夠迅速成為切入點?
印象派及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與其說是西方的,不如說是世界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現代藝術運動的輻射早已超越了自身的文化邊界。它所代表的自由,平等,批判,多元的意識形態濃縮了當代社會的基本信條,是當代世界的普世價值。此時期藝術對于傳統的重新審視和吸收,對現代俗世生活的觀察和重視,對大自然的重新闡釋和表現,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和對‘美’的邊界的不斷沖破,不僅僅開闊了某一地區,某一文化的視野,它擦亮的是整個人類的眼睛。這是一段特殊的時期,既脫去了古典主義的高高在上的奉神性,神秘晦澀的象征和寓言,又還沒有走入觀念至上的純形式主義。這時期的藝術平易近人,有足夠的視覺愉悅性,欣賞上沒有難度,理解上沒有門檻,只要受過基本的美學訓練,具備基礎的歷史知識,任何人都可以欣賞。

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1841-1919) 風景 布面油畫 31×40cm 估價RMB: 2,800,000-4,000,000
與此形成對巨大的對比,是在藝術作品背后的宏大的,既作用于生產力,也作用于意識形態的社會變革。而正是這場變革打破了階級,打破了地域,塑造了當代世界的文化框架,將人們帶入了當代政治社會格局。 19世紀至20世紀的現代主義運動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藝術運動。巴黎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也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際大都市,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階級的藝術家在巴黎結識,互相影響,曾經老死不相往來的文化在這里滲透交融。新的藝術風格層出不窮,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碰撞所產生的創造力是當代社會得以發展的重要元素。而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就是這個大變革時代的萬花筒,從個人角度,以不同形態反射著這一重要歷史階段,背后的歷史重量不言而喻。
更通俗而言,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在國內躥紅有著更淺顯的市場理由:名氣大,抗通脹,流通性強。西泠的這次嘗試應景卻相當勇敢。首先 ,從賣方市場來看,作為舶來門類,眼下中國市場還處在積累初期,買大于賣,進強于出。市場雖熱度高,但成規模體系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收藏幾乎沒有,更不要說長期支撐交易流動的藏品資源。此次西泠能夠拼湊出一個專場已屬不易,亦可說相當幸運。如果國內拍行想要開設此門類,拍品征集將是最大障礙。陸鏡清先生也直言日后延續推進這個門類將非常艱難。但既然辦了第一場,就會努力再辦第二場,第三場,而將來最直接的解決征集問題的方法就是到國外去。而那也將成為中國拍賣行真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另外從買方來說,國內大部分藏家對于此門類的欣賞深度仍停留在“買名牌”的初級水平上,需要進一步耐心的引導和培養。以這張1864年的莫奈《翁弗勒爾的圣母教堂》為例 ,初級藏家習慣性思維應為兩方面:一,此畫風格并不“莫奈”,不夠有辨識性,如果抹去莫奈的名字,不值得買。二,再怎么樣它也是一張莫奈,一兩百萬英鎊買一張好尺寸的莫奈,不貴。 這兩種考慮總結起來可以得出:“此畫買的就是莫奈的名字。”這就更偏向于投資而非藝術欣賞。

克勞德·莫奈(1840-1926) 翁弗勒爾的圣母教堂 布面油畫 52.3×67.5cm 約1864年 估價RMB: 15,000,000-25,000,00
但如果作為一個看門道的的成熟印象派藏家,他應該了解此畫雖然創作于莫奈風格成熟以前, 但1864年本身對于莫奈的藝術生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應布爾丹之邀來到翁弗勒爾,他的作畫風格在這里發生了巨大轉變。而僅就這一幅作品而言,當時和莫奈一起坐在圣母教堂前面的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藝術家Johan Jongkind,而此人對整個印象派的產生極為重要。在莫奈創作這幅畫的同時,Johan Jongkind也創作了一張類似的水彩。對比這兩張畫,莫奈之所以能成為后來的莫奈的的線索就逐漸清晰起來。而這樣的審美過程需要建立在對藝術史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之上,這對于很多國內藏家來說還是很長的一段路。

Johan Barthold Jongkind 1819-1891 翁弗勒爾的圣母教堂 紙本水彩,水粉,炭筆 14 x 19 3/4 inches (361 x 505 mm)Thaw Collection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國內藏家欣賞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西泠總經理陸鏡清先生并不認為完全引進西方美學研究成果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藝術史和美學應是啟發人們發展出自己的欣賞方法,而不是僅僅告訴人們什么是美的。中國藏家現階段雖停留在對大牌的追逐上,但不代表將永遠停留在這一階段。隨著市場的一點點成熟,學術研究材料的逐漸豐富,中國藏家 會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審美趣味,而不再依附于西方現有的審美體系。就像當年西方人通過大量收藏積累后形成對中國古文化的審美體系。” 很顯然,在這個層面上,印象派及現代主義藝術有著先天的優勢,此門類的藝術作品變化多端,個性極強。創作方法上雖有共性,但更強調個人差異,很難將其歸套于某一藝術理論。這樣的多元性不但給予藝術家機器自由的創作可能,也決定了藏家自由選擇的廣闊空間。在豐富的審美素材下,中國藏家更容易自然生發出獨立的,不再屈從于西方話語的審美趣味。此次西泠專場拋磚引玉,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更多的中國藝術收藏家“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理解西方藝術。
作者簡介

作者鄭姝
鄭姝,藝術發燒友,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進修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從業于蘇富比拍賣行,獨立藝術撰稿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