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張大千全家居住于蘇州網師園中。這段期間大千交游廣闊,對傳統中國書畫的研究亦更加深入,且在同年與一眾同儕成立“正社”書畫會,以弘揚中國文化,此時的張大千山水畫漸入佳境,其兼學石濤、八大,力圖創新,且結合所游所見的真實景觀,自運山水愈見精到。此幀便是擬石濤筆意,眾所周知,大千臨摹石濤已至真假難辨之境,但此圖并非是簡單的臨仿,而是一種重新構造。
此畫與石濤的《故城河圖》在構圖上大有不同,作者并不致力于表現“千回百折”的河道,而是采用傳統的三段式布局。近景沙渚淺灘;中景大片水域,水上數艘舟楫,飛鳥掠過;遠景矮山連綿。從巖石和樹木的畫法上可見石濤痕跡,而在遠景一座山巒上,重彩和沒骨法的運用可見這一時期楊升和張僧繇對張大千的影響,重彩山水也成為30年代后期大千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方向。此圖中,不管是山巖、樹木的粗放,舟楫、人物的精細,還是色彩的自由使用,皆可看出大千在山水畫上的多方面嘗試和拓展,亦為后期的變法打下基礎。

張大千(1899—1983)故城河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千回百折故城河,東傾西長分嵯峨。白楊灌木參天柯,處處成行古道麼。古塚荒碑廓逶迤,水流浪打雪狼窩。行路之人嗟嘆多,崢嶸斧削飛喦坡。樓
船畫鼓快如梭,錦纜又來來寸寸呵。歸空糧船遮天摩,歌聲歌徹青云和。蜀人張大千擬大滌子于網師園中,時癸酉正月也。
鈐印:張爰(白)、大千(朱)、大風堂(朱)
出版:1.《中國現代名家畫集—張大千畫集》上卷P106,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
2.《張大千畫集—紀念張大千先生謝世廿周年》P144,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
81×31.5 cm
RMB: 1,000,000-1,200,0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