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古塞新天萬里春》圖為紙本設色,從中可以看到錢松喦繪畫特有的穩實中求巧變的構圖特征。整幅采用上輕下重的布局,這樣易于平穩構圖。畫面的上部有許多留白,使整個畫面顯得空靈透徹,有云天一色,無限深遠之感。畫面的下部畫有疊嶂山巒,和上部的大片留白,形成明顯的虛實對比。
畫的前景為山腰一側,上面郁郁蔥蔥生長著臨崖而立的松樹和其他雜樹,一條曲徑繞山延伸。
畫面的中部則是崇山峻嶺,逶迤延綿的萬里長城立于眾峰之上,周圍群峰云霧繚繞,幾座小屋掩映在茂密的樹林之中,遠處山峰忽隱忽現。畫面中繚繞的云霧,不僅把畫中的景物聯系起來,而且讓整個畫面充滿生機。
這幅畫的上方留白處,還題寫有一首詩,“古塞新天萬里春,工農奮戰凱歌頻。雄闗幾鬩乾坤轉,主宰乾坤勞動人。”整幅畫作詩、書、畫結合,展現了錢松喦多方面的才華。
《古寨新天萬里春》表達了錢松喦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歌頌之情。
經歷過家國淪喪的歲月,錢松喦對新時代充滿著真誠的感激和期待。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代表的畫家,每個時代都用自己獨特的筆墨表現這個時代的東西。到近現代,錢松喦在反映這個時代的時候,也在探索,思考,刻畫,表現。
“欣賞趣味是愈古愈好,因而畫壇也就因襲成風。不管誰的畫,上面題款幾乎都有個仿字,國畫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是錢松喦在建國初期的新社會對當時積習已久的國畫現狀的批判性觀點。徐悲鴻在1950年《新建設》第一期發表的《漫談山水畫》一文中,從山水畫的問題引發了同樣的思考,他說:“藝術需要現實主義的今天,閑情逸致的山水畫,盡管它在歷史上有極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對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無其他積極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們閑暇時欣賞,但我們現在,即使是娛樂品,頂好亦能含有積極意義的東西。現實主義,方在開始,我們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崗巒。同樣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賞,又能鼓舞人,不更好過石溪,石濤的山水嗎。”
于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錢松喦順利由花鳥畫、人物畫轉型為反映現實生活的山水畫家。他將畫筆轉向祖國的壯麗河山,以傳統筆墨,反映新時代風貌。他每年都要跋山涉水,長途旅行寫生,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北國雄偉的河山,對在南方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畫家觸動極大。古塞長城題材就是此間開始初創。此畫是他在1979年80歲時重新創作的這個題材的作品,可見對其的偏愛。

錢松喦(1899—1985)古塞新天
設色紙本 鏡片
款識:古塞新天萬里春,工農奮戰凱歌頻。雄闗幾鬩乾坤轉,主宰乾坤勞動人。登八達嶺歸后,乘興寫此并題。錢松喦八十歲作于盧溝橋畔。
鈐印:錢(朱)、松巖(白)、大好河山(白)
備注:此拍品由錢松喦大師家屬友情提供。
36×69.5cm
RMB: 250,000-300,0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