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琴島榮德
————————————
2015年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


1156 龍藏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十卷二十九經(jīng)
清允晝釋超盛等敕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內(nèi)府刻本
原裝10冊1函開化紙折裝
提要:此《大藏經(jīng)》于雍正十一年由世宗皇帝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刻成后僅印100部,極為珍貴,拍品宮裝明黃暗紋封面、布面函套,開化紙撫印,墨色黑濃,極為初印。《龍藏》又名《清藏》,是中國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學(xué)大百科全書,是清代唯一也是中國最后一次官刻漢文大藏經(jīng),全部經(jīng)板均選用上好梨木雕造,刀法洗煉,字體渾厚端秀,每函經(jīng)的第一冊扉頁有釋迦說法圖、萬歲牌,最末一冊尾頁有護(hù)法的韋馱,代表了當(dāng)時版畫藝術(shù)的高度造詣與最高印制水準(zhǔn)。共雕經(jīng)版79036塊,1669部,7169卷,裝為724函,版式與《永樂北藏》一致,每版25行,折為5頁,每行17字,框高27.2厘米,寬12.9厘米,與《內(nèi)府刻書圖錄》行款與尺寸吻合。拍品存中阿含經(jīng)五十一至六十卷,收跋陀和利經(jīng)、阿濕具經(jīng)、周那經(jīng)等至箭喻經(jīng)、例經(jīng)共記二十九經(jīng),珍貴之處不可言喻。
參閱:《清代內(nèi)府刻書目錄》第39頁、《二十二種大藏經(jīng)通檢》第705頁。
半框:27.2×12.9cm 尺寸:37.5×12.9cm

1155 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清(鎮(zhèn)江)張玉書敕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內(nèi)府刻本
原裝40冊1箱太史連紙線裝
提要:是書太史連紙極初印,康熙內(nèi)府刻本多為內(nèi)廷賞賜之用,民間少見,附紅木書箱,保存完好。《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xué)者奉康熙圣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yuǎn)影響的漢字辭書,該書的編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成書于康熙五十五年,字典采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biāo)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并按韻母、聲調(diào)以及音節(jié)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yīng)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xiàn)。
參閱:《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第01424號、《清代內(nèi)府刻書圖錄》第9頁圖版第34頁、《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經(jīng)部小學(xué)第174頁。
半框:19.5×14cm 尺寸:26×17cm


1159 草堂詩餘五卷
明(成都)楊慎評
明閔暎璧刻朱墨套印本
原裝4冊1函白綿紙線裝
提要:是書吳興閔刻套印代表作之一,紙質(zhì)瑩潤,朱墨燦然,舊裝未襯,覓之不易。《草堂詩余》是以宋詞為主兼收唐五代詞的詞選,對明代詞壇影響頗深,其流行絕非他編可以踵及,書商競相刊刻,出現(xiàn)如李廷機(jī)評點者,明萬曆十六年書林詹圣學(xué)刻本、萬曆二十三年宗文書舍刻本;董其昌評點者,萬曆三十年喬山書舍刻本;李攀龍評點者,萬曆四十三年書林自新齋余文杰刻本等,但這些以名人身份評點的《草堂詩余》多為偽托,而引領(lǐng)了對這部書展開評點風(fēng)氣的正是楊慎,他較早對《草堂詩余》進(jìn)行了全面評價,在《草堂詩余》的接受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此本作為楊慎點評正本,又出名刻閔氏之手,存原書舊貌,彌足珍貴。
參閱:《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02270號、《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詞類第1848頁。
半框:20.3×14.5cm 尺寸:26.6×17.4cm

1160 陸翔藏《東坡先生志林》五卷
明(日照)焦竑評
明刻朱墨套印本
5冊1函黃綿紙線裝
鈐印:頑石、程云、云伯藏書
提要:是書套色艷麗,極為初印,程云、陸恢之子陸翔舊藏。此為蘇軾雜說史論,隨手所記原非著作,后人集而錄之,初名《手澤》后曰《志林》,傳本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一卷本僅載史論而無雜說,十二卷本皆雜說而無史論,而五卷本兼有雜說史論,去取精審,一般認(rèn)為它是宋人集錄原本。五卷本有萬曆趙開美刻本和此套印本,與趙氏刻本相比此本既有焦竑評注,又具吳興閔凌套印之瑰麗,自然更勝一籌。程云,順治六年進(jìn)士,山東萊蕪人,著有《無辨集》、《松壺詩集》等。
參閱:《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01867號、《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子部雜家類第970頁。
半框:19.8×14.5cm 尺寸:26.5×17.2cm

1166 論語集注大全存二卷
明(吉水)胡廣等輯
明初內(nèi)府刻本
2冊1函白綿紙線裝
提要:是書板框闊大,拍場少見,半版10行22字四周雙邊,《善本總目》著錄為明內(nèi)府刻本,而刻印時間不詳,《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則注明為明初內(nèi)府刻本,此書趙體寫刻精美,黑口雙魚尾,為典型元末明初刻書風(fēng)格,此為胡廣等內(nèi)閣大臣奉命編纂,成書于永樂年間,應(yīng)為胡廣編成后最早刻本,后刻諸本均以胡廣輯本為基礎(chǔ),影響深遠(yuǎn)。惜存論語集注第一、第二卷,亦彌足珍貴。
參閱:《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03388號、《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經(jīng)部四書類第130頁。
半框:26.5×17.5cm 尺寸:35.5×21.3cm

1163 周會魁校正官板名儒四書大全十七卷
明(吉水)胡廣等輯周士顯訂
明初周譽吾留耕堂刻本
1冊竹紙線裝
提要:書內(nèi)有大量朱筆、墨筆批注,較初印,黑口趙體字,存元版遺風(fēng),行款與《善本總目》著錄明周譽吾留耕堂刻本吻合,全國僅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一家公藏,存世稀少,黃勇年在《古籍版本學(xué)》中稱明初黑口趙體字堪比元本。“留耕堂”為元代周氏家族室名,《版刻辭典》明確記載此周士顯編訂的《四書大全》即由其后裔周譽吾所刻。胡廣(1370—1418),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明初文學(xué)家、內(nèi)閣首輔,南宋名臣胡銓之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此為中庸首冊,首中庸章句序,次中庸讀法、中庸章句一卷。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經(jīng)部四書類第132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725頁。
半框:23.5×14cm 尺寸:29×17.5cm


1167 周會魁校正官板名儒四書大全存五卷
明(吉水)胡廣等輯周士顯訂
明早期周譽吾留耕堂刻本
原裝5冊竹紙線裝
提要:是書半版7行16字,中字11行20字,小字22行20字,下黑口四周雙邊單魚尾,《善本總目》著錄為明周譽吾留耕堂刻本,全國僅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一家公藏,存世稀少。“留耕堂”為元代周姓刻書家室名,《版刻辭典》明確記載此周士顯編訂的《四書大全》即由其后裔周譽吾所刻,此書黑口趙體字,為明早期刻書風(fēng)格,書內(nèi)有朱筆、墨筆圈點校注。胡廣(1370-1418),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明初文學(xué)家、內(nèi)閣首輔,南宋名臣胡銓之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xué)士。惜存十一至十三,十五、十六卷共五卷。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經(jīng)部四書類第132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725頁。
半框:24×14cm 尺寸:27.5×16.5cm

1168 朱印《集古印譜》卷六
明顧從德輯王常編
明萬曆三年(1575)顧氏蕓閣刻朱印本
1冊黃綿紙線裝
提要:是書通篇紅印,頗為罕見,亦甚難得。此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印譜,顧從德將三世所藏秦漢原印集為《顧氏集古印譜》,隆慶六年僅鈐印二十部,被競購一空,無以應(yīng)同好,遂于萬曆三年依原鈐本并廣納舊譜摹刻付梓,每印下均有釋文、紐制,官印間有考釋,書口下鐫“顧氏蕓閣”,此譜選擇精當(dāng),摹刻逼真,對明代篆刻及后世印學(xué)影響深遠(yuǎn)。惜存第六卷。
參閱:《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01710號、《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史部金石類第754頁。
半框:20.5×14cm 尺寸:35×20.2cm

1169 荀子二十卷
唐(河南)楊倞注
明嘉靖十二年(1533)顧春世德堂刻本
18冊1函綿紙線裝
提要:是書半版8行17字,雖書口“世德堂刊”四字已被剜去但實為用世德堂板刷印,世德堂為明嘉靖間吳郡人顧春室名,《版刻辭典》稱其刻印過《六子全書》、《王子年拾遺記》,《王子年拾遺記》已著錄于《明代版刻圖典》第257頁,可見其刻書水平之高,此《荀子》即為世德堂《六子全書》之一,刻字大氣寬博,明代家刻典范,惜有配本。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子部儒家類第786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623頁、《中國叢書綜錄》第691頁。
半框:20×14cm 尺寸:28.3×18cm

1170 鄭思鳴自藏《詩集傳》八卷
宋(婺源)朱熹注
明萬曆間金陵奎壁齋刻本
4冊1函竹紙線裝
鈐印:閩莆鄭氏訂本、奎壁齋、鄭漢、濯之、本齋住書鋪廊進(jìn)巷狀元境內(nèi)、石泉居士
提要:是書鄭思鳴奎壁齋自刻自留本,書內(nèi)有鄭氏多枚藏印,牌記鐫“金陵鄭元美梓行”,卷末寫刻“金陵奎壁齋訂本莆陽鄭氏校梓”,半版9行17字,《善本總目》著錄僅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一家公藏,存世稀少,據(jù)《版刻辭典》可知奎壁齋為明萬曆間莆陽鄭思鳴、鄭大經(jīng)寓金陵所設(shè)的書房名,在狀元坊,且明確說明宋朱熹《詩集傳》8卷為奎壁齋所刻。是書字大行疏,板框開闊,紙佳墨濃,極為初印,且為鄭氏自藏本,真貴之處不可言喻。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經(jīng)部詩類第48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623頁。
半框:18.5×13cm 尺寸:24.2×15.8cm

1172 唐陸宣公集二十二卷
唐(嘉興)陸贄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吳繼武光裕堂刻本
原裝6冊竹紙線裝
鈐印:松云書屋
提要:書內(nèi)有大量前賢朱筆批注,版心下刊印“光裕堂梓”四字,每卷首均刊“肖川吳繼武校刊”,“光裕堂”乃明萬曆間武陵人吳繼武室名,明代徽州刻書久負(fù)盛名,以校正精準(zhǔn)行格疏朗著稱。吳氏為徽州刻書大家,有吳勉學(xué)、吳管、吳繼武、吳繼化兄弟等,因此吳氏刻書受時人崇尚,《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明確記載《唐陸宣公集》二十二卷為光裕堂所刻。是書分為制誥、奏草、奏議三部分,內(nèi)容涉及中唐時期的社會歷史問題。此書拍場多見金鑲玉改裝,而拍品原裝未襯,保存如此實屬不易。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唐五代別集第1197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189頁。
半框:22×14.5cm 尺寸:25.4×16.2cm

1171 俞可師藏《字匯》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明(宣城)梅膺祚撰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匯賢齋原刻本
原裝14冊竹紙線裝
鈐印:憇園
提要:拍品清末實業(yè)家俞可師藏,常熟拔貢,號憇園,著有《憇園詩存》。是書為現(xiàn)存最早刻本,極初印,半版8行16字小字雙行24字左右雙邊,版口有墨釘,《善本總目》著錄為萬曆四十三年匯賢齋刻本,僅清華大學(xué)圖書館一家公藏,存世稀少。觀歷屆拍賣之本皆為翻刻,筆畫粗細(xì)相差明顯且無弧度,字體呆拙,萬曆刻本挺拔之風(fēng)蕩然無存,而拍品字體古樸渾厚,大氣寬博,為典型萬曆時期刻書風(fēng)格。《字匯》一書是在《康熙字典》之前是全國最為重要的字書,無論是其編排方法還是釋字體例都堪稱古代字典中的典范,書成于萬曆四十三年,收字33179個,清代學(xué)者朱彝尊評曰:“今之塾師《說文》、《玉篇》皆置不問,專稽于梅氏《字匯》”。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經(jīng)部小學(xué)類第173頁。
半框:22×14cm 尺寸:27×18cm

1173 李太白詩集二十二卷
宋(邵武)嚴(yán)羽評
明崇禎二年(1629)聞啟祥刻本
原裝6冊竹紙線裝
提要:是書半版9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善本總目》著錄為明崇禎聞啟祥刻本,僅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一家公藏,據(jù)《版刻辭典》可知聞啟祥為明末錢塘人,天啟崇禎間均有刻書,而未說明《李太白詩集》為其所刻,可見此存世之少。收李白樂府、閨情、題詠等各類詩作七百余首。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唐五代別集類第1185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645頁。
半框:20.5×14.5cm 尺寸:26.8×16.8cm

1177 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
宋(廬陵)文天祥撰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張元諭刻本
20冊2函黃綿紙線裝
鈐印:鄭招永
提要:是書半版10行20字白口四周單邊雙魚尾,書口題“文山全集”,《善本總目》著錄為明嘉靖三十九年張元諭刻本,前有嘉靖三十九年羅洪先序,此版本國家圖書館無收藏著錄,存世稀少。《古籍版刻辭典》即說明《文山先生全集》為張元諭于嘉靖三十九任吉安郡守時所刻。是書收錄南宋名將文天祥所作詩文,文天祥,南宋抗金名將,失利后被服,寧死不屈,獄中所作《指南錄》、《指南后錄》膾炙人口。
參閱:《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第05731號、《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宋別集第1297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427頁。
半框:20.7×14cm 尺寸:25×16cm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